首页 > 聚焦 > 详情
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2日 09:12 来源: 川观新闻
作者: 薛维睿 向宇 边钰 徐沛东 吴梦琳 吴晓铃 李婷

1.jpg

10月1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众多文艺评论名家齐聚一堂,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文艺评论发展建言献策。

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艾莲:智媒体助力文艺评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2.png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来到现场,对四川文艺评论的现状和发展这样看。

四川文艺评论在全国处于怎样的水平?艾莲说,四川的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很高,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全国首批成立,协会会员群体不断壮大,川派评论与陕派评论、闽派评论一起被视为有独特风格的评论派系。”

然而,由于学术生态、评价体系产生变化,学术期刊发表评论文章变少。媒体更需担负责任,发出评论声音。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广泛应用智能技术的传播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发挥审美导向和舆论引领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人工智能给舆论生态系统的维护带来了新问题,但也为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可能,如利用大数据与自然语言识别,预测网络热点及舆情走势;或以算法推送改进内容生产及分发模式,优化议程设置,从而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中,文艺评论迎来了新的机遇,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艺术评论为何遇冷?

韩刚:专业性丧失使得艺术评论陷入“四不像”

3.png

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韩刚看来,文艺评论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突出专业性。

当下,艺术评论不太为一般的大众接受,也不太为专家接受。这是为何?韩刚认为,这源于很多评论从语言表达、修辞到思想表达,既没有把准普通大众的“关注点”,也缺乏深刻的思想性。这种专业性的丧失,造成了当下评论界遇冷的尴尬。在韩刚看来,好的艺术评论家,除了语言功夫,还应该是一个水平线以上的创作家。只有基于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才能弄明白创作中的专业术语。“连这些术语都搞不清楚,怎么去评论,怎么去评这张中国画用水用色的搭配?这都是技术的问题。”他还指出,评论专业性中第一个要素就是实事求是,这要求批评家在评论中,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忽略或缩小作品价值。“尤其做整体性研究,比如我们评价一个画家,我要对他的一生有所了解,要对他的人品有所了解。如果他在人品上很不堪的话,要做评论也只能做描述性的评价,不能做定型的评价。这样,才是做到实事求是的评价。”

最后,韩刚指出,评论家在跨界评论上要谨慎,一定要有把握度。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 报纸不仅提供事实的力量 也提供观点的力量

4.png

“报纸不但要提供事实的力量,也要提供观点的力量。”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说,其实报纸在现代中国刚创生的时候,刊发的言论、杂感是当时影响社会极为重要的力量,那时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许多文章都是在报纸上发表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报章往往能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传播得最远。”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民众有很多倾听声音的渠道,但是也需要有人帮他们分析、讨论,需要启蒙。“我们不要避讳启蒙这个词,很多人想不清楚这个道理,你帮他想清楚了告诉他,他心里面是高兴的,有些人的思考力不够,你把一些思考的观点和方向告诉他,他是愿意接受的,甚至有些时候可以让他恍然大悟。”

谢有顺认为,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以全媒体形式继续介入文艺评论,也非常重要和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但媒体的文艺评论与学术性刊物所作的那种学术讨论不同,媒体要突出自身的敏锐、前瞻和贴近社会的特点,让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学者看了有一些启发,普通老百姓看了也觉得好像能够大致明白。”

言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简明扼要,言之有物,过去的那些引发广泛影响的言论,多是短小而充满力量的,尤其在现代语境下,媒体要努力去找寻新的语言表达。“需要创新一种说话方式,网络上有一些短的文章会被我们记住,虽然有一些观点我们不一定同意,但是它的说话方式,会让我们觉得很新鲜、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好的语言、大众的语言,才能把好观点更有效地传播出去。所以,对于从事评论的创作者来说,必须要学会说短话,说实话,说观点鲜明的话,在有限的篇幅里面直接、尖锐、有概括力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谢有顺建议,可以通过问题切入,营造一种文化讨论的氛围。“一方面可以就已有的问题深入讨论,扩大讨论的边界;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话题、创造问题,引领文化的发展。”

李舫:评论是创作的航标和灯塔

5.png

文艺评论是什么?作家、评论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这样表示,“没有有效的创作就没有有效的评论,没有好的评论也没有更好的创作。评论就是创作的航标、雷达和灯塔。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艺评论,已经不限于过去的文艺理论、文艺史论、文艺评论层面的专业评论,而是关系国家文化利益、关系国家文化发展的大课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文艺评论,不仅要关注文艺作品、文艺创作,更要将有价值、有份量、有意义的观点和思想传递出来。好的文艺评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武器。”

“文艺评论不仅仅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论史论和评论。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和文学文艺快速发展的时代,文艺评论这个概念也在不断拓展。”在李舫看来,真正有效的文艺评论包含三种属性,“一种是思想性,一种是历史性,还有一种是文学性。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最关键的还是要注重文本和内容,要让作品有真正的穿透力。”

那么从全媒体时代,如何评判文艺评论的好坏呢?

李舫表示,好的文艺评论要解决几个矛盾,第一是传承和开放的矛盾。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一个文艺共同体,既要传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文本,也要学习西方优秀的话语表达,从而形成我们今天独特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声音,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立场;第二要有交流和交锋,在争鸣和争论中形成共识,在交流和交锋交锋中形成判断;第三要解决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问题;第四要解决审美属性和教化功能的问题;最后还要解决文艺评论的批和评的问题。要有更多有定力、能力、魄力,有力量、有个性、有穿透力、有公信力、有引领性的“批”和“评”的作品。

李舫认为,新闻媒体新闻记者和作家经常提到要有眼力、脑力、脚力的问题,其实好的评论家也要让自己沉到生活的最底处,最基础的地方,沉到人民中间扎根基层,才能真正写出有效的、优秀的文艺评论作品。

李明泉:文艺评论要坚守良知、真理和对美学的追求

6.png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文艺评论?中国评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评协主席李明泉表示,文艺评论家要真正关注当代中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展中的新的现象和新的思潮,坚守良知、真理和对美学的追求,真正发挥评论的引领作用。

并不意味着评论家要降格只学时髦的网络语言。李明泉认为,“评论一定是要引领美学鉴赏。应该由我们来创造一些为大众所接受的词汇来成为网络热词,而不是我们去把网络热词汇拿来为我所用。文艺评论应该站得高远一点。如果文学艺术和文艺评论如果只是降格附和大众,不可能把文化搞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精品力作。所以文艺评论要坚守自己的良知,坚守对真理真知对美学的追求。

李明泉表示,做好文艺评论,要高度关注高校老师、专业从事文艺研究者、媒体人、网络中的自由文艺评论家等群体。同时也要针对一些话题进行深度关注,“比如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什么是巴蜀美学精神?巴蜀美学精神在哪里?李白、杜甫、苏东坡带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在哪里?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继承?这些都值得文艺评论家们关注和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浩:文艺评论应该加大在文体活力和文体尊严的建设

7.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浩就文体活力和文体尊严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白浩认为,从文体活力方面来看,评论最有活力的地方是网络。“每次新闻后面的跟贴都是很有活力的,而且比较有见解,充满个性,语言活泼。”他认为,文艺评论也应该借鉴这样的形式。评论和传统学术研究有区别,除了需要同样的智慧和见地,还需要有个性,“因为评论也是一种创作,也需要更多元和有趣的角度。”另外,在选题上应该要面向社会,敢于触及大问题、真问题,具备选题策划的意识。

其次,“因为文体活力的缺乏,导致文艺评论在文体尊严上陷入困境。”白浩认为,现行的体制不太认可评论的分量。曾经,评论文体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影响的进步报刊之一,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也有许多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过去的革命领袖并非单纯面向一个固定化的背景,他面向鲜活的生活,借助媒体的力量,对市场和大众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在他看来,文体尊严的建设,不能单纯只依靠体制内的建设,“像今天这样旗帜鲜明地进行文艺评论的座谈,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方式。”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立:文艺评论应该因情而评,因理而论

8.png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李立从文艺评论的情与理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李立认为,无论传播介质如何变化,学者或者是评论家怎样把文艺评论写好,这是大家都需要去深刻思考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目前文艺评论流于简单化、平庸化、庸俗化了,集中表现为思想的穿透力弱了。回想起80年代,比如著作李泽厚《美的历程》、艾伯•拉姆斯《镜与灯》、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在那时所引进到中国的文艺评论里,十分具有充沛感性力量、有思想穿透力的。简而言之,是文艺评论应该是因情而评,因理而论,你要写文学评论首先要有情感,情感是充满感性生活光辉瞬间的人,文艺评论永远是只能是一种现实主义,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因理而论。目前有不少文艺评论,在学理上是差了很多,包括今天中文系培养学生。我们需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原著的阅读,我们培养学生我们怎么样培养学生读原著的力量,你没有这种情感没有这种代入感是不可能有深厚的理论的。

最后,李立也回应了曹顺庆教授“大批评”的观点。20世纪是的确是一个理论的时代,从自己研究的电影的角度来说,宏大理论的消失,那种新的生活的经验成为一个主流,所以接下来能不能够有更多的对生活经验的把玩,把西方的理论,甚至在我看来充满“装逼术”化成丰富的语言,真正把这个东西玩味消化成自己的语言,就是介于这之间的平衡就能达到因情而评,因理而论的平衡点。如果把这个点掌握了,我们写的文章就应该具有感人的打动人心的质朴的力量。今天的大批评换句话说从艺术的角度说就是整体艺术史,或者是跨学科跨门类的艺术史,我们通过这中间的变异流转去寻找他的关键词,去寻找他思想的动机和闪光点、爆破点,通过对思想的高度提炼认同打磨,真正凝结成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文章。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文艺评论都留了下来,至少期待这个时代有伟大的批评,至少留的下十篇二十篇,我们的学风就有可能会有转变了。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林:评论不是唱赞歌,有“根”才能长足发展

9.png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林,立足于四川日报全媒体平台长效发展的角度,在座谈会上给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唐小林坦言,目前四川有好的作家,有好的评价家,但是严格来说却没有好的批评队伍,这背后需要制度化的力量集结起来,发挥威力。

唐小林认为,做评论不是唱赞歌,需要有根。第一,要做好全媒体的文艺评论,需要有一支队伍。这里面包括媒体批评家队伍、大师型批评家、学院高校批评家等。第二,需要平台。除了四川日报全媒体平台,这个平台还需要结合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它需要联动高校、出版社、电影院、作家协会等行业资源,甚至别的行业领域资源,这样才能做好。第三,制度驱动。比如就像高校晋升机制一样,怎样高校能在媒体评论方面有获得感和文化资本,如果没有这些,长期发展下去还是很难的。最后,还需要想方设法建立全媒体文艺评论的公信力。

李敬泽:加强文艺评论是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10.png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发言中表示,加强文艺评论是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在众生喧哗的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面临诸多危机和挑战。在这个新的时代,学术界必须思考如何使文艺评论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李敬泽表示,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在当下融媒体、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挥效能,使之成为社会有效的文化力量,成为能够引领风尚的文化力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建设的课题。所有的文艺评论家,应该思考全媒体和文艺评论如何一加一大于二的问题。

抛出如此严肃的话题,李敬泽直言,这是因为如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等于三,这个功课怎么做,大家经验还不多,想得也并不充分。”他表示,“过去我们是专业人士、专家,只有我们能说话,说的话也能被很多人听见。然而现在的自媒体环境,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轻易就能在网络出现,那么专业的评论声音如何有效传达、避免淹没在汪洋大海中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李敬泽呼吁从业者正视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危机和考验,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可能的时代,对每一个专业从事文艺评论者而言,都应该思考这份职业是否还能成为一个活跃的、有效的力量问题。真正优秀而有效抵达的文艺评论,对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学艺术的发展,都能产生引领、助推的强大力量。所以,大家应该在实践中积极以各种方式对此进行探索,寻找到答案。

此次四川日报全媒体举行文艺评论座谈会,推进文艺评论平台建设,李敬泽认为意义重大。他表示,未来中国作协将就此展开和川报集团合作,让文艺评论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6124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