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戏曲评论应直面新时代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8日 12:14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苏闻

  “今天的戏曲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其中,除了继承戏曲的‘艺术传统’之外,还要特别重视继承戏曲的‘发展传统’ ,其实质便是‘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 。 ”在日前于江苏南京举办的2020当代戏曲评论研讨会上,江苏省剧协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表示,今天的戏曲发展需要认真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格局。与民众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戏曲的命脉;而关注并把握时代的需求和机遇,与时代同行,方能保持戏曲的生机。

  作为江苏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网络文艺平台建设——江苏网络文艺观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南京同仁针对当代戏曲评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充满时代特色。

  对于如何做好戏曲评论,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刘祯认为,做好戏曲评论,不仅需要评论者具备理论知识与掌握评论方法,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评论具有双重性,即理论性与实践性。评论被指斥、被诟病,某种程度上也是其特征双重性撕裂的结果。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认为,戏曲评论应该有四个维度,即“本体的维度”“民间的维度”“历史的维度”“现代的维度” ,戏曲评论的展开还应具备三种态度——客观的态度、学理的态度以及要具有问题意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峰认为,戏曲评论只有在开放中坚守,才能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质的理论体系,真正推动戏曲创作发展。

  直面问题和现象,成为此次研讨会的重要亮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艺术评论包括戏剧评论在内,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性的议论或泛泛的趣味感受。好的评论是一种价值重建,要提供美学分析和美学体验。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而应该坚守批评理性。这要靠艺术的转化力及对转化力的鉴别、梳理和分析,让题材、素材经过消化、取舍、变形、改造、重塑、重组等一系列的艺术加工过程,最后达到艺术化。

  在戏曲评论的相关认识和采用的方法手段上,也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戏曲导演和评论家刘恩评认为,当前戏曲评论存在认识误区,把歌舞演故事当作故事演歌舞,结果造成重歌舞轻情节、重唱功轻人物、重抒情轻思想的现象,把戏曲自外于“戏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则认为,戏曲评论要“戏曲化” ,而当前的戏曲评论却存在文学化、话剧化的倾向,因此需要以深厚的戏曲史论学养为根基,以较强的戏曲鉴赏能力为储备,以对戏曲的稔熟把握为保障,坚持戏曲美学、尊重剧种个性、倡导多元品格。

  近些年来,新媒体戏剧评论的崛起备受关注。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认为,这既给戏剧评论赋能,使戏剧评论变得更加灵活生动,也对传统媒体的戏剧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复杂的现实,必须坚守传统的戏剧评论媒体主阵地,同时进一步开放思想,更新戏剧研究和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教授徐子方认为,如何总结以往、找准定位,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发力。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蒋中崎认为,好的批评应该做到观众听得懂、专家听得进、观点传得开。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还特别强调了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戏曲创作要向经典致敬、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文学学习。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书磊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对当代戏曲新编剧目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看,新编剧目普遍存在题材贫乏、立意肤浅、观念先行、情节桥段化、叙述缺乏逻辑等弊端。掌握历史史实、强调非遗观念十分必要。苏州大学教授王宁特别以新编昆剧曲牌的评价为例,认为应该从创作和谱曲看曲牌体系的边界,并从排场、套数、格律三个维度来对曲牌进行评价。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6175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