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执导的都市犯罪题材电影《坚如磐石》,是其多维创作图谱中的一次特别呈现,可谓类型与题材上的一次突破,亦是基调与风格上的一次改变。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叙事基础,与以往冲突矛盾的设立不同,它打破了贪官与奸商的一致立场,另置了二者的矛盾冲突,从而运用贪官与奸商的互相博弈来制造悬疑,创造更多的戏剧张力。在强调国家对黑恶势力重度打击的背景下,在政法宣传与警匪类型两种叙述话语的表达中,影片用直观性的色彩构建展示了更为隐喻的意义表达。
张艺谋之前的影片大都色彩鲜明,也惯用色彩隐喻来推动剧情,大量具有民族色彩的影像呈现于《红高粱》(炙热中国红)、《英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金陵十三钗》(充满阴郁暗沉色调)等片。由此可见导演在营造绝美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利用色彩对人们观影情绪的影响对剧情予以深刻诠释,从而将受众情绪带入剧情中。
《坚如磐石》没有延续导演惯用的大色块来构建场景,而是选择五彩斑斓的色光,配合低影调,高反差地做了一次影像色彩上的颠覆。可以说,张艺谋把一个严肃而现实的扫黑除恶故事,用一种类似先锋试验的对冲色光(如化学试验般地对色彩进行勾兑),使本片光影流动,异常惊艳。
在颜色选择中,《坚如磐石》中青绿色和橙黄色本为互补色,二者高反差的影调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画面的色彩层次。黑恶势力对肆意掠夺他人性命的失控,纸醉金迷下人性的贪得无厌,对法治与生命缺失的敬畏感等融于其中。
在霓虹灯般的色彩构成下,影片结合虚光叠加的手法(逆光、反射光、炫光的叠加运用),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罪恶在华丽交织的光影下的疯狂滋生——“黑”与“白”在这种绚烂多彩下显得异常突出。
其实,《坚如磐石》中的悬念感也来自暧昧人际关系的影响与模糊纷乱的人物设定。影片试图让某些细节和情节关联隐入黑暗中,甚至有意让一些事实关系近乎虚化。在颇富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表达中,导演通过霓虹灿烂的色彩表象,伴随鳞次栉比的高楼,用一种魔幻感,暗喻了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中的危机,凸显了人性博弈间的善恶交织。
在某种意义上,色彩与影调的运用对情绪乃至故事的表达,不仅是一种视觉感受,也反映了人物的关系与情感诉求:整部作品的影调近似赛伯朋克的质感,在现实叙事的基础上,构筑了现代冷峻、粗粝刺目的观感,给人强烈的既现实又魔幻的感官震撼。
犯罪题材的电影大都以夜景为主,因此光影的呈现与选择便尤为重要。《坚如磐石》利用大量户外灯光做光源映衬,在色温的选择上极具对比性。
在片头交代父亲郑刚(张国立饰)、儿子苏见明(雷佳音饰)与母亲何秀丽(陈冲饰)一家三口关系的一场戏中,家中充斥大量青绿色的灯光。橙色光源映在人物的肤色上,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无形的压抑感。在商人黎志田(于和伟饰)出现时,影片也多以逼仄的空间和橙青反差的影调来呈现影光影。
这种运用色彩分离和使用不同色温及对比光影来创造景深的影调方式,在片中多次出现。青冷色与暖黄色的相互错落,处处见出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生存世界。
实际上,《坚如磐石》在梳理人物关系的同时悄然推动剧情发展,影片在悬疑感爆棚的镜语下,亮开谜面,藏起答案,不断地抽丝剥茧:黎志田的“钱外有钱”,郑刚的“官上还有官”,在恰当的时刻一一点破,大大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
有时,人性的善恶难以用言语来直陈,导演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巧妙地用影调弥补了叙事的裂隙:苏见明在一次次的刑侦判案中发现和找寻着真相——这显然也是一种自我意识认同的寻找过程。在苏见明与父亲郑刚的一次交谈中,导演将二人放置于索道缆车中。狭小的空间,摇摇欲坠的晃动,外部高楼林立,霓虹绚烂多彩:内外反差的影调表现及虚化的光影,使橙青两种冷暖色调相混合,进而交织出一种游离不定的色彩状态。
很显然,低影调的处理凸显复杂的矛盾;明艳的霓虹灯,错落的高楼,朦胧光影的映射,使极尽繁华的都市影像中透露出杂乱与不安。
毋庸置疑,色彩与基调都是为了促进情节的发展。片尾的多线交织,正义与邪恶的拼争,江面上灯火通明的游轮驶过,苏见明在昏暗的船舱中与恶势力的打斗,都点出正义力量一步步靠近真相的决心,一如片名所示的“磐石”。此刻,橙黄色的暖意盖过了青绿色的阴冷,霓虹灯的光显得迷幻而虚浮,但光明终现。因为人能看见什么,最终取决于光照在哪里。
综观整部影片,虽然《坚如磐石》在叙事完整性上略显不足,在情节铺陈上似有一些刻意为之的设计,以及对人物动机的一些设定缺乏铺垫,但影片所带来的反省与批判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尤其是本片色彩与影调的结合,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升华了故事主旨。因此,可以说,在叙事策略与视觉呈现上,导演为观众贡献了一部较为合格的不乏作者性的类型片。
作者简介
刘姝昱,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