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戏剧评论,还是能磨出好刀的磨刀石吗?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 09:25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王新荣

  评论与创作疏离、缺乏独立语态、院团选择性需求、发声平台单一、媒体报道替代专业评论……上海市剧协的一次戏剧评论生态调查,集中折射出当下评论界诸多问题

戏剧评论,还是能磨出好刀的磨刀石吗?

  有人认为,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是磨刀石与刀的关系。好的评论之于创作,就是一块能磨出好刀的磨刀石。面对当下内容丰富、形式翻新、层出不穷的舞台创作,评论究竟表现出了多少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剧协日前推出的《上海戏剧评论状态》课题研究报告,针对本地区的戏剧评论现状、院团需求和业界期盼,通过大量实际调研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以期找寻戏剧评论之症结,以一域现状和经验探求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开创评论新风的有效路径。

  疏离

  在当前戏剧评论和戏剧演出的关系问题上,接受调研的院团中没有一家选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戏曲界接连推出了京剧《曹操与杨修》和淮剧《金龙与蜉蝣》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不是偶然。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一个剧种能否保持持续性发展,就看这个剧种能不能保持与当时文化精英的联系,当一个剧种不被文化精英关注时,这个剧种就落伍了。而保持与文化精英的紧密联系,就是保持和最前沿、最有见地的戏剧评论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保持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专业的高度与具有文化视野的戏剧评论,使《曹操与杨修》《金龙与蜉蝣》升华了戏曲作品的舞台生命,让人看到了戏曲继承与革新、振兴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罗怀臻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乃至全国缺少这样可以引导戏剧创作思潮的作品,而这与戏剧评论远远滞后于创作不无关系。

  上海市剧协对本地区剧团所作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你觉得当前戏剧评论和戏剧演出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上,没有一家院团选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接近60%的人选择了“有联系,但不一定每一出都有”,有超过40%的人选择了“联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来,本院最因评论而获益的剧目是什么”的问题上,除了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填写的《挑山女人》之外,其他院团几乎都交了“白卷”,折射出当下戏剧评论与上海大部分院团剧目的疏离。

  更耐人寻味的是,上海话剧中心似乎还选择了主动“放弃”外界的戏剧评论。其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对此表示,“话剧中心自1999年以后,大部分戏的演出就不开专家座谈会了”,但他同时又期待“更真挚”的戏剧评论,“放弃”和“期待”,看上去很矛盾。

  院团“放弃”评论或迫于市场压力,但罗怀臻认为,当剧目排演以商业驱动逐步替代了艺术理念时,其市场属性变得强大,精神属性趋弱,两者产生割裂,这更需要专业的戏剧评论。目前,这样的戏剧评论显然是缺乏的,所以才有前面喻荣军所言的“期待”。

  需求

  对于尖锐批评,院团本来非常欢迎,但在诸如评奖、指标、行政指示等因素面前,这个态度就会发生微妙变化

  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各院团负责剧目创作的负责人经常关注戏剧评论,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选项重心依次为:整体舞台呈现、剧场效果、演员、导演、文本。调研中同时发现,院团一方面希望专业的、有指导意义的戏剧评论能够对上演剧目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际剧目生产中却又惧怕戏剧评论。

  对于尖锐批评,院团本来非常欢迎,但在诸如评奖、指标、行政指示等因素面前,这个态度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因为院团也是“弱势群体”,一旦戏剧评论决定着剧目的生死存亡,院团对“戏剧评论”的需求就变相为媒体的造势。一位戏剧院团负责人坦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院团的人都很在乎戏剧评论,因为它有生杀大权……这造成了院团对‘评论’的依赖性很大。”

  这种对戏剧评论的选择性、功利性需求,造成了优秀的、有见地的戏剧评论日益萎缩甚至消失。于是,媒体评论就取代了专业戏剧评论。作为剧评最应该生长并产生大众影响的土壤,上海的主流媒体在戏剧评论上素有传统。诸如《新民晚报》长年有记者评论和剧评约稿,《东方早报》也有专门的剧评版面。而包括电视台和电台的诸多媒体,也会以报道方式进行戏剧点评。但这并非真实意义上的戏剧评论。因发表长微博剧评而备受关注的“押沙龙在1966”在接受《东方早报》书面采访时表达了担忧:“目前新闻媒体上的剧评,更多地只能被称为故事简介和演出阵容介绍,最多加一两句不咸不淡的赞扬,和我们在剧院里拿到的演出宣传单并无二致。而当剧评沦为宣传文案、沦为‘软文’,就是人们不断怠慢戏剧,怠慢文化的恶性循环的开始。”

  该调研课题总撰稿史学东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媒体对于戏剧的报道和评论都带有宣传的功能,几乎每个演出的报道都以正面为主,即使有所批评也是“点到为止”。而自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以后,观众更多通过此类途径了解判断剧目演出的优劣,被市场宣传“忽悠”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介于宣传与评价话语夹缝之中的媒体记者,身处戏剧圈,也会遭遇“面子问题”而有口难言,种种因素使记者难以充当客观剧评的角色。在上海,有批评报道见报后,院团通过各种关系给予记者和媒体压力的现象时有耳闻。

  更要厘清的是,媒体记者不等同为戏剧评论作者;注重信息的观演报道也不能替代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评论。在国外,媒体的剧评都有专门的剧评人开设专栏。争取和发展更多的专业剧评人,这才是媒体应该侧重的方向。

  罗怀臻指出,“评论不是简单地指评论家写的文章,评论也包括有理论先导意识的创作人员,包括有创新探索魄力的文化管理者。是否重视戏剧评论改变不了这个戏的本身,但是能够明确提炼出剧种的审美价值与剧院的创作方向”。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