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馆之一:“汪毅文献特藏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汪毅向曾下乡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四川省安岳县图书馆无偿了捐赠“汪毅文献特藏馆”。此馆集图书馆、方志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诸多属性于一体,为安岳县图书馆第一个“馆中馆”。2021年8月,经过材料初审、专家评审、会议终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四川省文化旅游厅公布此馆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此类型为唯一,在文艺界具有较大影响。
馆藏特色
“汪毅文献特藏馆”捐赠物品逾4吨,其种类有图书、书画(微刻)作品、信札、手稿、知青史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等,总计近万件。其中的书法、信札和手稿,分别出自傅圆天、王朝闻、刘心武、戴碧湘、何怀硕、镰田茂雄、山田一真等中外文化名家,且这些内容均与安岳人文息息相关。
汪毅对文脉安岳解码的一批原创性成果,包括“文脉安岳本身研究成果”“安岳石刻艺术研究成果”“安岳古今人物研究成果”三部分,搭建了文脉安岳的框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文脉安岳底蕴,阐释文运昌隆,促进文旅融合,实现石刻申遗,增强一邑“底气”,体现文化自信。其中,文脉安岳研究成果有《从志书中谈文脉安岳》《从志书中谈“东普西眉”的比较研究》等,计两万余字;石刻研究成果有汪毅出版的专著《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安岳石刻艺术》及在海内外报刊发表的100余篇文章;古今人物研究成果(对象为安岳籍人士或与安岳有关)涵盖了对贾岛、陈抟、刘仪凤、汤绍恩、赵子仁、戴碧湘、刘心武等12人的研究。研究成果类型,包括专著、主编书籍、专文、论文、报告文学、散文等。特别是研究汤绍恩的学术成果,促进了安岳县政府与绍兴的融合交流。
汪毅的创作成果,著述达27种,计数百万字。其形式囊括文学、文献纪录片文本、评传,内容涉及安岳石刻艺术、地方志研究、张大千艺术、张善子艺术、两岸文化(地方志)交流等方面,《人民日报· 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读书报》《中国地方志》等报刊对这些著述成果的有评论逾90篇,《人民日报· 海外版》和《中国地方志》等数十家媒体对此有报道计约200篇(次)。
汪毅主编或副主编的报纸、期刊、书籍成果,达27种,计2 000余万字,有《大风堂报》《张大千的世界研究》《张大千名迹》《三星堆图志》《巴蜀史志》等。对所编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书报》等报刊报道逾100篇。
社会效应
鉴于汪毅文献特藏馆具有“安岳县地情库”“安岳县文史研究馆”等属性及表达特征,县委书记刘建华率队前往调研。县长赖才建数次到馆,并从馆中借书,以为资政和决策服务。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和政协教科文卫委、县文旅局、县文物局、县石窟研究院的同志与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资数亿)和卧佛院项目开发(投资上亿)设计人员,视汪毅文献特藏馆为安岳不可替代的地情资料库,多次前往查阅县情资料,特别是安岳石刻文献资料,对赋能安岳县石窟数字景观的文化元素起到积极作用,凸显了“文脉普州,书香安岳”亮色。2022年4月24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公众号在【i阅读】“书香安岳,好学之城”中,推介汪毅文献特藏馆,并称“在各处展区,不少读者驻足而观,纷纷赞叹汪毅捐赠的文化作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
汪毅文献特藏馆具有辐射效应,影响至浙江。2021年10月,浙江省文旅厅褚子育厅长称赞这种形式“深受启发”。浙江省文旅厅原二级巡视员王淼不仅称赞“馆中馆好”,而且参照汪毅文献特藏馆模式,在浙江宁海市图书馆捐赠了“王淼文献特藏馆”。王淼在致汪毅微信中感言:“浙川协作,东西互动,共建共享,四川安岳图书馆的馆中馆——汪毅文献特藏馆经验,在浙江移植,落地开花。浙江帮扶四川,四川的优点和经验,也要向浙江推荐宣传,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建共享!”“汪毅文献特藏馆已在浙江开花,特藏馆的模式香飘万里。”
汪毅文献特藏馆与王淼文献特藏馆筑起了川浙文化交流桥梁。2023年6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组长、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王峻从公共文化建设角度率队前来调研。2023年8月26日,“浙川号声”公众号发布推文《热爱的心,能穿越山海》,讲述了四川安岳与浙江临海的故事,介绍了安岳汪毅文献特藏馆与临海王淼文献特藏馆,见证了山海(四川与浙江)情深。王峻在朋友圈转发推文时称:“馆馆辉映,因热爱而闪耀的生命与情谊。”
汪毅文献特藏馆作为个案,已逐步影响全国方志界。2023年10月和11月,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分别在浙江绍兴和山东济宁举办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培训班,国家方志馆馆藏部主任和卫国在《方志馆建设与发展》中,介绍汪毅文献特藏馆模式。
汪毅文献特藏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开馆4年来,接待了众多读者,体现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性,受到社会和读者好评。
捐赠馆之二:“张大千文献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汪毅向成都图书馆无偿捐赠了“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媒体有若干报道或评介。
成都图书馆把此专题馆作为“天府名家藏书馆”之一精心打造,以此探索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展示和特色展示之路。
张大千文献馆开馆仪式现场
馆中所捐赠物品,包括汪毅34年来走近张大千(大风堂)的全部所藏,有两岸学者、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等书画作品180余幅及信札281封约600通(含张大千亲属),汪毅所存手稿约500页、书刊报1000余册(份)、照片和影碟约4000张,以及大千纸笔、邮品等其他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计数千件。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展陈格局,包括序篇“内江出了张大千”与“走近张大千”(含“百年大风堂”和“张大千与成都”)、“张大千:我与敦煌”(含成都曾引领的“文艺复兴”)、“张大千走过的世界”“汪毅:我与大风堂”四个单元和结语,以及属于读者的阅读和影视空间。其文化创意,体现了张大千的成都品牌效应,打造了成都张大千艺术会客厅,实现了他“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文化理想,受到观众和读者的赞评,具有良好的社会公益效应。
(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第三届和第五届四川省文联委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从事文化工作和地方志工作计达33年,曾任内江市文联秘书长、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