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在物质生活被满足后,人类才会主动追求精神生活。刺绣,则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搭起了一座桥梁。刺绣,在服饰最初的实用价值上,再赋予了它美化的价值,尤其是它的纹饰意义甚至还可能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调研需要一份“真心”。
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课题是“羌族传统刺绣工艺”。它是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横向课题《四川民间百家工艺制作流程》子项目,也是锦城学院院级学生科研项目。我作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十分有幸能够得到学院老师的信任,被委以重托来做这个民俗工艺调研的课题。因此,在接到这个课题后,我迅速组建了“羌绣调研小组”,研究羌绣发展历史与现实,对其未来提出前瞻,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将此课题延伸至我们的毕业论文,且顺利通过了答辩。我们的毕业论文是“论羌族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民俗课老师谢天开先生的高度评价。这些成果都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用心”的结果。
追溯历史,刺绣的前身是人类将颜色涂抹在身体上的“彰身”,继而是刺在身体上的“文身”。个性鲜明的羌绣,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一种历史的保存。有这么难得机会能够来做这个课题——“羌族传统刺绣工艺”,还记得我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通过这个课题,我将有更多的机会靠近、融入刺绣的世界,从而深入地探寻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一项调研,尤其是民俗文化的调研的对象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无论是前期资料收集与准备,还是田野调查或者实地考察,抑或后期的调研报告,都需要一份“责任心”。同时,我希望我们的调研不只是停留在羌绣本身存在的工艺的层面,我希望我们不仅通过书本去了解我们调研的对象和它背后的文化。我更希望,我们能在在一定知识积累的程度上,以熟悉和宽广的视角去看到当下正发展中羌绣最真实的样子,继而从实际出发,去挖掘我们调研对象“羌绣”内涵、意义与它的未来。为此,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冬季的这几个月,我们团队跋山涉水,我们特地走访了成都市区具有代表性的羌绣店调研——成都宽窄巷子羌绣店“一针一线·锦华店”,汶川、北川县城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羌绣馆调研与汶川龙溪乡羌寨。从城市到县镇再到大山里,我们去寻访羌民族生活的地方,去看羌绣最真实的样子。山里的羌绣虽然不够精美,但是充满了浓厚且质朴的羌族风情。县镇、城市里的羌绣,有现代化的设计与经验丰富的绣娘绣制,多了份精美与现代风格。
虽然国家政策早已将文化产业置于重要地位,但是实际它的落实与实施是有限的。尤其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对于它如何发展,现在仍在探索的道路上。从我们调查得知,5·12汶川大地震,丧生的3万多人中有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者和学者。加上很多人对刺绣,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刺绣片面地理解,导致了民族刺绣的缓慢发展和一度停滞发展。因此,羌绣自汶川地震后,开始向产业化方向探索。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与产业化转型,曾一度挽救了羌绣。但是,这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与争议一直存在。站在文化保护的立场,在羌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羌绣民族文化的东西在逐渐逝去。这令十分忧心。托起一个工艺品的底蕴,就是其内涵的文化意义。倘若,它的文化失去,那么羌绣还是羌绣吗?
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所统计的资料,14.08%的调查者认为它只是一般的手工艺产品,没有文化底蕴或者价值。同时,现在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民族风格强烈的手工艺品在景区内比比皆是。92.96%的调查者认为羌绣仅是很特别且民族风格强烈。14.08%的调查者见过类似的刺绣却不知道是不是羌绣。40.85%的调查者并不知道羌绣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来看,羌绣的发展不容乐观。自地震后,羌绣进行产业化发展只是当下一条探索的道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2014年全国协商会议上冯骥才委员和靳尚谊委员的争论也可以看出来,学界对文化是否应该产业化具有很大的争议,其争议点主要集中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上。
即使我们的报告已经完稿,但是我们仍一直在提问在探索答案。为什么我们团队会对这个课题这么用心?当你看着传统文化在失落的边缘线上,任何一个人都会为之惋惜,心中自然燃烧一股激情去挺身而出,想要略尽绵薄之力。虽然我组建的这个“羌绣小组”只有三个人,但是我们每一个成员都希望通过我们对羌绣的调查,去还原羌族传统刺绣最本真的模样,而不是为商业化而放弃文化。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民族传统刺绣历史源远流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制作工艺流程与文化内涵。故而它的存在意义是十分具有探究价值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所做的能够抛砖引玉,让我们身边更多的人去关注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
任何经历,都会经历一些痛并快乐着!这场调研充满了艰辛感与满足感。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成果。这份调研报告的稿子,从成稿到定稿,总共经历了数十次的改稿。从最起码的格式到架构、段落布局、用字用词是否恰当等等,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在尽力去完满它。不仅仅因为这些是一份学术报告应该达到的最起码的规范与要求,而且有关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的用心与真心去关注、去做。从零到一二三的积累,我们在不断地汲取知识。从听的角色到可以探讨角色再到能够给出建议的角色的分阶段地转换,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无不充满成就感与满足感。在这一路上,我十分感谢项目指导老师杨骊老师对我们的指导、督促与关爱。每次在我因为一些其他的事而想要放弃时候,杨骊老师对我的鼓励以及她自身对做学问的用心,感染我、督促我。没有她,便没有这份调研课题的圆满结束!感激她能够相信我并交付给我这个课题,以及她对这个调研课题的一系列指导!用心做一件事,即使当中经历苦痛与折磨,到最后回首的时候会发现笑比泪更多!
(作者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学生,“四川省百家工艺制作流程”项目组成员)
编辑 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