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石雕艺人的坚守 --绵阳玉龙化石雕刻调研心得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 16:15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廖轩

前不久,拿到了装帧精美的《百家工艺制作流程》一书,看着书中各具特色的工艺,不禁为民间工艺的精湛和民间艺人的坚守感慨万千。“百家工艺”非遗调研项目,是由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并由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三所大学共同完成的科研课题。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其中,并与绵阳的玉龙化石雕刻工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石雕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追溯其历史,大到帝王宫殿,小到百姓家院,雕龙刻凤,篆字砧画,无不彰显着石雕工艺的精湛工艺。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大工业机器的出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地位慢慢被现代机器取代,曾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手工石雕,也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即使是这样,仍然有着一批人为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坚守着。绵阳化石雕刻艺人匡从有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父辈学艺到自己不断的石刻创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就了他今天的玉龙化石雕刻。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坚守,我们才得以见到手工技艺的精湛和领略到历史传统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魅力。

玉龙化石雕刻是绵阳安县玉泉匡氏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传承历史约为200年。雕刻选材系绵阳、安县、北川等地,素有吸天地之精华,显人间吉祥之灵气的约五亿年天然古生物彩化石(古人称花石头),海百合茎化石,珊瑚玉化石,海绵体化石(鱼仔石),贝壳化石等。采用独特的传统铿、砧、铣、雕、刻、磨等手工工艺,形成圆雕、浮雕、线雕、平雕、镂空雕,其造型逼真,石融入心,形注入经,艺贯入神,物赋于灵,其工艺精湛,独具匠心。匡从有师傅是玉龙化石雕刻的第五代传人,经他雕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非常精妙的还原作品的神韵和形象。

匡老师一般创作一个龙凤香薰的雕刻周期是2-3个月,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6-8个小时,雕刻周期长,工作量大。在整个雕刻的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工序成为了主要角色。在作品的创作之初,匡老师会到山上或者到河里去采集雕刻原料-化石,化石在当地叫做“花石”,这些化石主要分布在绵阳、北川、安县和龙门山脉一带,它们个个颜色明丽,纹路清晰,体态充满情趣。选料过后便是清洗、切割、画线、初雕、精雕、上蜡等等。只有经历这些工序的洗礼,一件非常精美的化石雕刻工艺作品才能够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现在的玉龙化石雕刻也在不断地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第一,随着机器生产工艺的提高,手工工艺的不可替代性地位下降,时常出现假冒作品。第二,面临着传承人缺乏的问题。由于传统雕刻工艺品在市场上的地位渐渐下降,收藏价值增高,再加上制作周期长,工序复杂多变,耗时耗力等原因,使得传承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们了解到,现在政府部门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对传统民间工艺加以保护。然而,传承人继承工艺的问题成了匡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匡从有家族是石雕世家,祖辈都是石雕艺人,靠石头吃饭,靠石头兴家业。然而,在激烈的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这项传承了几代人的工艺却不得不面对可能失传的现实。为了让传统的石雕工艺在新的时代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匡从有老师大胆创新,从雕刻技法到雕刻题材等,都注入了匡老师对石雕工艺的现代理解。为了使得石雕工艺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开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拍宣传片,拍纪录片等等。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认识最后喜欢上这项古老而又年轻的手工工艺。最后匡老师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对这项工艺的重视,他的儿子也愿意回来和他学习这项技艺,并且传承下去。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是必须要用一定的东西去呈现和展示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命力正是体现在这些民间工艺身上的。民间工艺者所做的是我们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必须去重视和敬畏的传统文化。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文化软实力上,却在世界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一些中国文化遗产的精粹都淹没在了经济迅猛发展浪潮之下。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复兴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业。石雕艺人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依然坚守着那份责任。对于他们的这份坚持和坚守,我们深深地敬佩,更加觉得新一代的我们要将他们的那份坚持和坚守接过来,让这些优秀的民族品格继续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去承担这份历史文化的重担和责任。

 

(作者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学生,“四川省百家工艺制作流程”项目组成员)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