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评四川省豫剧团参赛剧《父亲》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7日 09:30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赵培强

父   爱   如   山

——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四川省豫剧团参赛剧《父亲》

 

编者按:2014年3月31日至4月1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在郑州隆重举行,四川省豫剧团参赛剧目《父亲》在此期间广受好评,获“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三项殊荣。今特刊出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业文艺理论研究与评论人员所撰之剧评,以飨读者。

四川北部农民高大山,含辛茹苦抚养孤女春苗长大成人。18年后,当其亲生儿子小龙和春苗同时考上了大学时,由于家贫,他把机会给了春苗。而就在春苗满怀理想一边打工一边求学期间,一场不幸突然而至——她得了重病,需要换肾。而这对高大山及其家庭成员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怎么办?面对困难、不幸,高大山的目标只有一个——挽救养女的生命,为此,他倾其所有,甚至不惜卖血、献肾……

                                                           ——剧情

对于这样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表现父爱、歌颂父爱的艺术作品,不说别的,单就其故事情节本身,就已足够让人感动。然而我关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编导、演员、作曲等主创人员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视角,即他们将会用何种艺术手段去讲述这个故事,去挖掘故事的内涵、提升人物的精神。因此,我是带着期待走进的剧场。

(一)

该剧给我留下的第一个突出印象,便是它的几位主要演员的形体气质及表演。

我想说的是,该剧的三位主要角色的饰演者,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都与角色本身颇为接近,使人有一种亲切感,给人以一种自然感。而这种清晰的感官反应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感觉和变化,它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易于感受角色人物的真实存在性,进而轻轻松松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中。

先说高大山的饰演者张松晓。这个演员的形象朴实憨厚,表演含蓄内敛,其声音音色中天然透露着一种憨厚与质朴。

再说高大山的母亲(即奶奶)的饰演者刘传莲。这是四川省豫剧团的一位老演员,其演唱、表演颇具张力,感染力强,在舞台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带领其他演员入戏很深。特别是她无意中闻知“儿子”大山卖血的那场戏,表演特别出彩,把一个母亲对儿子发自骨子里的那种爱、那种母子情深演绎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充分显示了一名老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

最后要说的是春苗的饰演者范彦格。这是一位优秀的豫剧新秀,她的形象清新、朴素,表演自然、动情,尤其擅长以柔美的吟唱去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其对角色性格的把握也基本到位。

(二)

该剧给我的第二个突出印象,是它的几次矛盾冲突的处理手法及过程。

其实所谓戏剧的矛盾冲突,主要指的是戏剧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彼此消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物行为动机之间、人物自身性格内在的尖锐矛盾纠葛。

戏剧要想在一定时空限度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要具有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一般说来,冲突就是戏,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表现力,当然也就没有了鲜活的人物性格。而没有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差异,就无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去表现其性格,构成其情节的纠葛,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因此,该剧有三处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颇为令人难忘的。它们分别是:一、高母对高大山将上大学的机会给了春苗的行为的不满;二、春苗患病后,小龙多次建议父亲去找春苗打工的饭店老板讹钱,遭高大山拒绝后小龙与大山之间的思想冲突;三、高大山偷着卖血救女的事情被高母发觉后,高母与大山精神、情感的碰撞与交流过程。

可以说,这三处冲突本身都是用来为歌颂高大山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爱而服务的。但编导若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情节自然会缺少精彩与深度。因此该剧编导采用了借由他人对比或映衬主人公之手法来突出高大山的人物形象。而如此一来,则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三次冲突展开一下分析。

冲突一,借助对象为高母——因为她强烈反对儿子高大山将上大学的机会给春苗。这里,高母要给亲孙子小龙争取上大学的机会的做法合情合理,完全是一个做奶奶的本能反应。不过也正是借助高母的反对,从而更加托举出了高大山那纯洁、无私的爱是多么得难得和感人。

冲突二,借助对象为小龙。小龙多次催促父亲找春苗打工的饭店老板索要赔偿金,但都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小龙很气愤。这里,小龙的反应越是激烈,就越是能映衬出其父高大山品德的高尚。试想,高大山何尝不想“找”钱救女。但是高大山就是高大山,他再作难,也不愿取不义之财。他不接受小龙的建议其实就是他在自觉维护着人类的一种道德底线。因此将该情节说成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情节其实是不为过的——它引导着人们重拾真情,重塑正义;劝告着人们莫忘“立德为先”;传递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发人深思。

冲突三,借助对象依旧为高母。这一次高母的出发点依旧是出于她的一种本能。正是由于她爱子心切——因此她不能接受儿子卖血的事实,她怎能允许儿子去卖自己的血啊!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情节,现场已有许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我们看到的高母对高大山的那种爱,其实也正是高大山对养女春苗的那种爱。这种爱一脉相承,其性质是一样的。

应该说,上述的这些矛盾、冲突、碰撞等,都与人类的责任、道义、人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些因素由始至终都贯穿着全剧,其服务对象始终没有离开过“父爱”这一主题。

(三)

该剧给我的第三个突出印象,其实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唱腔音乐。我把这一部分称之为全剧最大的亮点,它为该剧增色不少。

一直以来我对戏曲的音乐唱腔始终坚持戏曲化、剧种化之观点。我个人认为,一个剧种的音乐唱腔最好不要脱离该剧种的风格及韵味。我对那些打着改革旗号编创的歌曲化、戏歌化、“几”不像化的戏曲唱腔音乐持保留态度。

或许正是因为近些年听那些缺乏豫剧味的唱腔多了,所以我在潜意识里对四川省豫剧团的这个《父亲》的音乐唱腔并没有抱任何的期望。然而又有谁能想到,正是这个《父亲》的音乐唱腔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使我忍不住想再听、再听!这可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该剧曲作者高留斌、霍书芳紧扣“父爱”主题,借用我国青年民族歌唱家刘和刚演唱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父亲》来与该剧的其他音乐唱腔相呼应。歌曲《父亲》的主题被曲作者贯穿于全剧。剧中的独唱、合唱,单声部、多声部唱腔及音乐,无论取材自歌曲,还是取材自戏曲,曲作者均对其作了仔细的分析与研究。

而在对歌曲的借用、使用和吸收方面,曲作者的使用前提首先是要保证其与豫剧的调式调性相一致,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作曲技法对歌曲予以变奏;而在对豫剧老唱腔或老曲牌的改变与使用方面,曲作者采用的是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其加以升华且强调不与之脱节。

剧中曲作者根据豫剧老曲牌创作的那首“梳头歌”乃是该剧主人公高大山和春苗内心情感表达方面的经典唱段,也是曲作者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予以升华的一个主题音乐。

2  2 5 6︱4   5  5︱3  2  1 6 1︱2  — ‖

我为 女    儿         来    梳     头

该剧的音乐是曲作者根据剧情的发展及需要而创作的,其中既有地道的豫剧传统唱腔音乐,又有升华了的主题音乐或是歌曲旋律。而最最令人满意的是,全剧听下来,没有丝毫的让人不舒服之感,就连剧情进入尾声时响起的那首歌曲——《父亲》,也不但没有给人以任何的别扭之感,而且还使人觉得是对该剧主题“父爱”的一种升华。究其原因,一是曲作者把握住了全曲的基调;二是曲作者的创作完全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而定的;三是曲作者对传统戏曲板式的熟悉以及对学院派作曲技法的精通。不违心地讲,该剧音乐应是曲作者对豫剧传统音乐与民族歌曲进行的一次完美组合,这样的戏曲音乐作品在当下的戏曲音乐创作领域,尤其是豫剧音乐的创作领域,实属难得,值得关注和研究。

(四)

第四点我要谈的是该剧终场后我的一些感受。这方面我首先还是记住了那首一直萦绕在耳边的《父亲》的歌词和旋律: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听着这首歌,我环视着周围观众的面庞,有垂泪者、有开心者。可以说四川省豫剧团演出的这部作品真的是抓住了人心,它将主人公高大山那深沉、朴素、真挚、深情的爱演绎得荡气回肠。正所谓:真爱最美好,真情最动人。大爱无言,父爱如山!笔者也愿生活中那些喜欢追求真善美的朋友,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共同坚守我们的社会道德底线,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五)

该剧也让我想到了上届豫剧节四川省豫剧团参赛的那部同样令人感动的作品——《母亲》,它和《父亲》一起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这个剧团的领导非常的聪明,她懂得如何在剧目的选择上扬长避短,懂得如何紧贴观众的心理需求。她根据剧团人员短缺、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避开了大制作、大场面的题材,选取了《母亲》、《父亲》这样的小题材大内含、小制作大收益的剧目,实属高明。她懂得在观众心中,母爱、父爱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都是一个温暖人心的主题,都是一个久演不衰的题材,而这样的题材不需要舞台场面的宏大而需人物内心世界的宏大。真心希望该团的这个发展思路能为其他文艺表演团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大家可以思考各团的因地制宜与量体裁衣之道。

因此我要为这个被四川当地人称之为“熊猫剧团”的四川省豫剧团点赞——点赞其远离豫剧母体60余年发展壮大的顽强拼搏精神,点赞其历史上几代演职员工拓荒育种、辛勤耕耘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四川省文化厅、广元市文化局多年来对它的大力扶持与呵护,所以我更要为四川省、市两级文化主管部门点赞。

(六)

当然,作为一部新创剧目,该剧尚有一些值得商榷或斟酌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春苗得知身世后从病房偷跑出去的那场戏在舞台的调度及演员的表演方面还有可提高的空间。比如春苗在旷野中与寻她而来的养父相遇后,她的几次呼喊父亲的声调都过于歇斯底里,且其下跪的次数也明显过频。俗话说得好,事不易“过”,事不易“多”。所谓恰到好处,指的正是一个“度”字,即“分寸”问题。而这个“度”字所包含的,恰恰是艺术学的许多审美情趣。再则,剧中的一些过场戏也有待加工、细磨,建议导演在舞台的动感方面多一些处理。

总之,一部新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少不了一个多次修改、提高的过程,而这需要观众多提建议,需要编剧、导演、音乐、演员等相关人士多听取建议。而新剧目也只有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地被打磨、被修改,方能日臻完善。愿四川省豫剧团佳作不断。

   (编辑 山影)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