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摄影,什么时候能像农民画那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
“农民的摄影作品,现在拍得越来越‘专业’ ,越来越‘美’ ,这真的是好现象吗? ”
8月6日,为期两周的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京落下帷幕。但是,从2011年以来持续举办的四届农民摄影大展,带给摄影界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甚至在大展正式揭幕前,就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汇聚展览现场,直接面对参展作品和作者,围绕几届农民摄影大展中逐渐反映出的农民摄影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展开探讨。
“很多农民摄影者,眼睛老盯着城里的专业‘腕儿’ ,认为模仿那些人模仿得差不多了,自己也就是‘腕儿’了。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说。他在连续几届农民摄影大展中都关注到了同一个参展作者,“他拍得很不错。但是我觉得他的创作道路越来越失去自我,越来越离开农民了” 。
在跟一些农民摄影家的接触中,杨恩璞发现,这些农民摄影爱好者买的相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在设备投入上他们不再缺钱,“但是有了钱以后,就忘了怎么走,整天跟着专业摄影家转。如此,农民特色渐渐被埋没掉了。 ”
特色消失这一点,在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艺术类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中国摄协副主席邓维在看过所有作品之后得出一个印象:参展的艺术类作品都似曾相识。“影像表现的内容包括拍摄的手段都基本相似,或多或少重复着过去别人创作的状态。 ”
在摄影家于德水看来,今天的农民摄影爱好者,在接触摄影后要向专业摄影人学习,掌握关于影像和平面表达的规律,这无可厚非。但是同时,“走入到一个既定的框里面去”导致“忽略生活本身” ,忽略“艺术和生活最内在的一种关联和连接” ,恐怕就有问题了。就如《农民日报》社编委乔仲林所言:“你们如果跟着专业摄影家今天去西藏、明天去非洲,我觉得你们可能路越走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 ”
于是,尽管农民的摄影作品拍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美,不少专家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与专业摄影家相比,如果你们想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你的好作品就在你的脚下、就在你的周围。 ”乔仲林认为,农民摄影的意义应该是用农民的眼光、农民的视角、农民学到的摄影语言去反映农村,反映农民身边的人和事物。“不是排斥农民摄影爱好者拍风光,但是作为农民,如果拍出你所在的农村,你周围的农民形象,我觉得可能在全国摄影大展乃至国际摄影大展当中更会独占鳌头。 ”
杨恩璞曾经带一个美国摄影团去浙江舟山采风创作。在那里,美国摄影家偶然发现当地的“舟山渔民画”艺术,十分兴奋,大量采购带回国去。杨恩璞由此联想到农民摄影:“为什么在国际上,像‘舟山渔民画’这种农民画这么受欢迎?因为它跟专业美术家画的就是不一样。中国美术界有农民画的流派,什么时候摄影界也能形成农民摄影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呢? ”
“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齐白石,就是农民画家。中国的传统文人画青松,画清高的东西。齐白石是木匠,他熟悉身边的农村生活,就画大白菜、画萝卜,这些在那个年代是不上画的,可是他的画比谁都有名气。 ”杨恩璞仍然举出一个美术界的例子,“齐白石的情趣,都是农村里的东西,但最后成为登上最高舞台的画家” 。再回到摄影问题上,杨恩璞表示,一些农民摄影作品,构图上粗犷,甚至有的按照亚当斯的说法是“违规”了,但“违规就是它的美” ,实际上是它质朴、直率的一面。
邓维非常认同杨恩璞的观点。他表示,相比专业摄影者,农民摄影者的优势在于熟悉生养自己的那一方水土和那一方人,他们在那个圈子里比任何别的摄影家都有优势,“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拍到了,形成一个群体,形成一种力量,农民摄影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了” 。
杨恩璞期望,农民摄影人还是不要忘记自己的所在地,尽量在专业摄影工作者不能达到的或者他们忽视的地方起作用。“不要跟‘专业’靠拢,要跟农民靠拢,跟民间艺术靠拢,跟传统艺术靠拢。 ”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