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研修活动在四川广安举办——推动语言类作品向“新”提“质”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5日 15:21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赵志伟

  曲艺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中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更是备受关注。面对时代变迁和媒介融合迭代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的整体创演水平,成为愈加迫切的现实课题。

  5月7日至10日,由中宣部文艺局指导,中国曲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承办,广安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研修活动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冯巩,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黄群,王忠臣、仲晓玲、张旭东等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负责人,张彤、赵波、陈伟等广安市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研修活动通过专家主旨发言、名家现场授课、嘉宾交流发言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曲艺艺术家汇聚一堂,就探索组织化创作机制、推出更好更多的曲艺精品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聚焦出精品,带给老百姓“有智慧的欢乐”

  在主旨发言中,聚焦如何提升相声小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向云驹、李明泉、于蕾、赵福玉4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的现状、问题和规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主编向云驹对相声小品的美学问题进行阐述,认为相声与小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与重要性,在分析其笑话思维和美学“四维”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声与小品的美学可能性与限定性。

  “反复咀嚼经典作品,汲取经典的创作营养,获取经典的有益启示,是破解当前创作难题的最佳通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认为,提升相声小品的创演水平,在“回望经典的创思秘籍”同时,还须具备融合与突破的思维,进一步变革和优化创作。

  于蕾是2023年和202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曲艺作家赵福玉曾担任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统筹,二人分享了他们经历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打磨及至最终成型等过程。赵福玉着重结合他的多年实践,分享了相声小品的创作规律和经验。于蕾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看到满目俊才出精品,带来让百姓真正期待的、有智慧的欢乐,“央视春晚将搭好台,欢迎相声小品英才们来唱戏”。

  把握艺术规律,专业化常态化支持创作

  在现场授课环节,中国广播说唱团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结合自己多年的央视春晚舞台经验,分析小品为何曾经在春晚舞台受欢迎。他认为,搞好小品创作有3个要点:一是脚踏实地,深入生活,特别注重原创;二是构建喜剧结构,强化喜剧冲突,出奇制胜、引人入胜,制造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效果;三是语言精彩,幽默诙谐。

  北京曲协主席、中国广播说唱团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伟建结合他原创相声作品《充电宝奇遇》的实践表示,优秀传统相声是创作的法宝锦囊,要汲取其中精华,弄懂弄通进行传承,“好的作品应能唤起大众的生活记忆,调动他们的生活感悟,触动灵魂”。

  曲艺小品编剧、导演尹琪结合自身在央视春晚小品的创作实践经验认为,新时代的小品样态、阵地、演员构成均发生了变化,创作者要以新思维新视野为指导,提升技能、复合发展,关注时事、跟上时代,形成团队、打造品牌,“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冯巩表示,实施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目的就是要拥抱新时代,创作新作品,开拓新思路,培养新人才。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每一位从业者要创新创造,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曲艺创作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保留经典作品的内涵价值,又赋予其新的形式、新的表达,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杨发航表示,希望通过研修活动,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强学习,汲取智慧,下笨功夫去潜心研究创作规律、深入生活发掘素材、精心打磨作品,推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群众真情实感、深受人民喜爱的语言类精品。

  据介绍,未来中国曲协将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声小品重点选题项目,同时拟成立相声小品创演团队,并组建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专家委员会,对各团队进行专业化常态化辅导,打造年度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成果汇报演出。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围绕相声小品创演现状、思路、经验等进行了分组交流讨论。王宏坤、苗阜、刘亚群、张萌杰、田海龙、刘骥、栗亮、罗群、孙滨等曲艺界和媒体界人士先后交流发言。此外,与会代表还进行了采风调研,并举办了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走进四川广安惠民演出活动。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