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微短剧如何拥抱“小而美”?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 15:1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吴月玲

  微短剧市场2023年突破373.9亿元,2027年预期有望接近1006.8亿元,但外界依然称微短剧是“电子榨菜”——

微短剧如何拥抱“小而美”?

  微短剧市场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 )》显示,2023年重点网络微短剧上线量翻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在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间等两项重要指标上,短视频用户业已全面超越了长视频用户。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微短剧市场2023年突破了373.9亿元, 2027年预期有望接近1006.8亿元。然而,如何甩掉外界对微短剧“电子榨菜”的戏称,制作“小而美”的作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则是微短剧业界头部企业关注的重点。

  近日,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成立,并同期举行了“融通合作、守正创新,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主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头部影视企业和网络平台代表既不讳言行业痛点,也表达了继续提升产品品质的决心。正如新任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会长、浙江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所言的“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引导行业向上向善向美发展,持续加强沟通联络,团结和服务广大行业从业伙伴,努力为行业内容赋能升级,以更多微短剧精品奉献人民,满足新时代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点明了委员会成立的宗旨,也道出广大从业者的心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分析了微短剧的“财富神话”,像《无双》播映8天充值破亿,《我在80年代当后妈》单日充值高达2000万。“‘一周拍完、一月上线’,低成本、短周期、高周转,‘投资数十万、充值能过亿’,使得微短剧成为影视行业新的博弈赛道。”但他也指出,绝大多数的微短剧盈利模式单一,缺乏固定的传播平台,竞争十分激烈。虽然说“一夜暴富”的神话广为流传,但是1000万的收益有人认为“投流”的费用达到900万,制作方只有10 %的毛利,如果“投流”失败就更容易导致亏损。

  对于营销模式,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卿对未来充满信心。去年年底之前,点众的ToC业务只有收费模式,而今年,他们想要探索用户免费的广告收入模式。他对海外市场则更为乐观,“原先我判断海外市场5至10年才能达到100亿美元规模,现在看来达到这个数字的时间可能会缩短。去年内购付费市场大概1.7亿美元规模,广告收入1000万至2000万美元,今年至少能达到15亿美元,差不多1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2023年,在微短剧市场取得不俗成绩的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何云长表示,公司选择了“微短剧+”赛道,“以高质量的微短剧赋能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产业、+实体经济、+品牌’等业态,形成发展合力,增强产业带动效应,建立消费新模式,提升发展新动能”。同时他强调,将“对每一次的点击发送都心怀敬畏”视为创作信条,勒紧缰绳,不迷失在流量里、不迎合低级趣味,做好内容的监管和向上向善的价值传递。同时,将着力推动微短剧出海,探索丰富海外传播路径和形式,让高质量作品走向世界舞台,彰显新时代内容创作新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也加快打造微短剧品牌的脚步。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介绍了腾讯2021年底推出的微短剧首个精品剧场品牌——“十分剧场”,明确了“正能量、精制化、新体验”的创作思路,倡导以“轻体量”实现“高质量”,以“小故事”产生“大共鸣”,推动了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化进程,打造了多个精品标杆项目。2023年,腾讯视频共上新精品微短剧超百部,其中云合数据年度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微短剧,腾讯视频占比超八成, 8部作品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网络视听精品节目。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介绍了今年年初抖音推出的“辰星计划”,这是抖音近年以来力度最大的精品扶持计划。“我们希望在资金、资源和变现各个方面鼓励扶持有创新价值、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精品内容的产出,鼓励大家做长线内容品牌的经营。”2021年优酷发布了针对微短剧的“扶摇计划”,2023年,优酷93 %的微短剧头部项目实现盈利。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天璐介绍今年的“扶摇计划”由原来的“专注IP”,升级为人、货、场的“一站式”扶摇,更好地服务行业提质升级。

  传统媒体在面对微短剧这片蓝海时,也不甘落后。吉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总监桑志民说,吉林电视台从去年开始布局短剧赛道,并将短剧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之一。“全面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编剧、承制、平台’三大板块上发力。除付费短剧外,在‘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短剧+账号’上也在谋划推进,在产业链的不同节点进行尝试和探索” 。

  大家还呼吁微短剧迫切需要由商品到产品到作品的升级,对一些以网文爽感为底色的微短剧生产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了新的AI技术在微短剧生产创作领域的应用。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