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刘迅:新中国电影的社会担当和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10:04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刘迅

刘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本文是作者在第四届四川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

新中国电影以1949年5月1日《桥》的公映为标志宣告诞生,并在65年的风雨历程中创造奇迹,走向世界。这期间,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电影,而且在当下也涌现了一大批逐步转型而创造巨额票房利润的各类影片。这些电影以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以及火热的现实生活为题材,讴歌祖国,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弘扬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社会的假丑恶,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融合以及国族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多样化表达,构成了富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并且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影像景观。一部新中国电影史,就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中国人民支持下,全体电影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中国电影辉煌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排出“左”的和右的干扰在艰难中奋进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也是一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电影文化的历史。

新中国电影,并不单纯是一个变动的时间概念,也不纯然是一个简单的集合概念。换句话说,她并不仅仅是指建国以来各种国产电影的总和,她其实是对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令人自豪的称谓。因为从诞生的那天起,她就以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影像呈现和诠释着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电影是以1905年纪元的话,那么,1949年5月1日《桥》的公映,就宣告了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进步的电影工作者的一个历史创举,也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观众群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时代奇迹。

194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各中央局、各野战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指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最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从此,新中国电影在性质和功能上便有了明确的身份和定位。也就是说,她的外在形式是电影艺术,但其核心实质却既是一种具有使命担当的文化传媒,也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的传媒文化。

新中国电影,除了她作为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涵不会发生变化之外,她的外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我们常常称谓的主旋律电影,可视为新中国电影的主体构成。然而,在建国之初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是在当下,并不是所有的国产电影当然都能获得这种身份认同的。因此,真正意义上而被认同的新中国电影必须是也必然是党和人民的政治传媒。无论是从1949年到1966年的创建成长期,还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恢复期,也无论是从1977年到1989年的多元变革期,还是从1990年至今的改革发展期,可以说,新中国电影首先是一种政治文化形态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国家意识形态,然后才是影片或者作品。

回顾65年的发展史,在建设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新中国电影几乎担当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政治宣传任务和文化传播职能。在建国初期,为了鼓舞和焕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斗志和干劲,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便拍摄出了像《桥》这一类歌颂工农兵的和像《中华女儿》这一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不仅反映了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而且为人民群众塑造了一个个可资借鉴的英雄模范形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努力发挥电影“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各家电影制片厂拍摄出了《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成为了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食粮。可以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到66年“文革”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新中国电影虽然受到了来自“左”的干扰和破坏,甚至一部分应该被接纳为新中国电影的作品并没有得到认同而遭到批判,然而,更多的具有使命担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丰收,这些影片不仅是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呕心沥血的成功之作,而且一大批经典之作也奠定了后来被称为“主旋律”的电影的创作范式和评判标准。

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电影化的“样板戏”,也就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和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被搬上银幕,加上后来拍摄的《火红的年代》《艳阳天》《决裂》《闪闪的红心》《春苗》《创业》《海霞》等现实题材的故事片,依然承袭了新中国电影作为政治文化传播工具的理念和创作,虽然其中也难以避免“左”的影响和概念化、公式化倾向,甚至被“阴谋”篡改,但是在教育人民和向人民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方面却继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些影片将广大观众都培养成了讲政治(当时叫讲阶级斗争)、有理想的革命群众。事实上,此时的电影业已成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并召唤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对势力的有力武器。

在整个50、60年代,以至70年代中叶,新中国电影充分地显示出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时代特征以及宣传性和鼓动性的传媒特征,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始终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看低这些影片的理由。恰恰相反,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地看待问题,新中国电影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必然高于所有的文化糟粕和电影法则。特别是她所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如果排除“左”的或右的思潮的影响,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其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都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并且是有目共睹的。时代需要树立先进,便有了《雷锋》一类电影,让更多的人学习雷锋式的人物的模范事迹;人民需要振奋精神,便有了《创业》一类电影,以“铁人”的精神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观众需要更多的欢乐,便有了《锦上添花》一类电影,用轻松的喜剧形式寓教于乐。更何况不少影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精品,譬如《红旗谱》《早春二月》《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等。新中国电影中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成为了几代观众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也成为了几代观众津津乐道的审美回味,更成为了几代观众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新中国电影的使命担当,这就是新中国电影的独特价值。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新中国电影和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一道,真正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一大批被“文革”打成“毒草”的红色经典和艺术精品得到了解禁和复映,反“四人帮”和反思时代悲剧的影片的快速推出,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革新和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新中国电影无论是在主题题材的开拓,还是在电影语言的创新,以及影像艺术的表达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虽然在那个时代也出品了一些缺乏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武打片、喜剧片,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电影的主流文化性质和社会责任担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影片依然坚守着中国电影的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紧跟时代的脉搏,继续记录和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她们无愧于新中国电影的光荣称号,无愧于广大电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艺术良心。如果以新中国电影的文化特质为判断标准,这一时期当以谢晋电影和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反映改革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为典型代表。譬如《小花》《归心似箭》《血战台儿庄》《高山上的花环》《芙蓉镇》《庐山恋》《沙鸥》《红衣少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邻居》《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血,总是热的》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电影伴随着我国电影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国际影展上荣获大奖,还有的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并创造了巨大的票房效益。应该说,此时,新中国电影这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媒在坚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立场的同时,正在向着越来越开放多元的道路迈进。“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成为了我国电影界上下一致的共识,使我国的电影创作呈现出百花竞艳、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以主旋律电影为代表的新中国电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包容性,其概念的外延逐步扩大,并且已经升格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所有国产片的总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以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主体和引领,多种类型和样式的国产片并存的中国电影的健康生态和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主旋律电影在汲取其他影片之所长的同时华丽转身,不仅保持着红色电影的本色,而且让观众在寓教于乐的有限时空里获得无限的启迪,像《开国大典》《周恩来》等影片均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性与观赏性高度结合的成功案例,而各种类型和样式的影片在创造亿万票房的同时,也同样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在即将进入新千年时,像《共和国之旗》《国歌》等影片继续秉承着主旋律电影的正剧传统和规范模式,而在跨越新世纪之后,主旋律电影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高原如梦》《我的格桑梅朵》等影片,在热烈地抒发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充分地张扬了人性,她们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影像书写,将国族叙事与个人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主流价值与人间真情自然地熔铸在一块,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一大批主旋律电影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传播策略,显然,主旋律电影的观赏性大大地增强了,银幕上的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心理更贴近了,镜头前的英雄人物与广大观众的欣赏期待更一致了,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秋喜》《沂蒙六姐妹》等影片以一种崭新的表现视角和叙事方式展开了重大题材的全新演绎,在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同时,也充分尊重电影规律和市场规律,因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时至当下,以主旋律电影为代表的新中国电影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行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号召力。譬如《中国合伙人》《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都拥有巨大的观众群和很好的票房收益。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国产影片正以更具人文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贴近时代的气息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并且担当起了“文化大使”的光荣使命,在世界银幕上塑造着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新中国电影不可替代,也不可复制,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形态,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以及广大电影工作者奉献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坚信,她不仅必将在中国电影史上永放光芒,而且必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我们应该有也必须有这样的豪情壮志和文化自信。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