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继,四川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是作者在第四届四川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凯歌先生说过:“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分享同一个梦想。”而今天,新中国电影65周年之际,我们这些电影人有幸相聚在一起,共同畅谈和分享这个“电影梦”,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光添彩,感到非常荣幸!
今时今日,随着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已阔步走进一个“微时代”。微电影这种创作形式也应运而兴。所谓“微电影”,又称“微影”,原是一种“电影短片”,适合人们在短时休闲状态和移动状态下观赏。所谓“微”,有短、小、低、少之意。因此,微电影一般具有“三微”的特点,即微播映时长(可短至几十秒钟)、微摄制周期(可短至一天之内)、微投资规模(可少至千元以内)。
微电影的勃兴,意义非凡。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电影艺术生命力的真正所在。
人们常问:被誉为“梦工厂”的好莱坞,其最大的资本是什么?
美国的电影同行回答说:“梦想与金钱”。好莱坞的无数银幕经典正是由“梦想与金钱”共同浇铸而成的。在烟火红尘之中,怀揣“电影之梦”、欲图振翅高飞的有志之士不在少数。可是,让自己的“电影梦”插上翅膀需要什么呢?许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金钱”。以科幻巨片《阿凡达》为例,官方公布的预算为2.37亿美元,另有1.5亿美元用于推广,共有48家公司、1858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好莱坞的这种规模浩大的“造梦工程”,既诠释了“电影梦”的伟大,又凸显出“电影梦”的遥远。影迷们在观赏这些巨片时可谓既喜且叹——“电影梦”似乎遥不可及。是的,伟大的梦想加上雄厚的资金,自然是如虎添翼。但没有高昂的资金,也未必不能圆梦。其实,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身处穷乡僻壤,只要执着追梦,遍地皆可开花。例如,在苦难深重的非洲大陆,大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屈指可数,正规电影院更是寥寥无几;而且电影放映设施落后,专业人员不足。但即便如此,酷爱电影的“梦中人”仍旧缔造出了自己的“电影梦工厂”——诺莱坞。诺莱坞指的是西非国家尼日利亚的电影产业,在非洲大陆家喻户晓。其成功秘诀在于低成本运作模式。一部电影成本约1.5万到2.5万美元。只用一部数字摄像机、一台电脑、十几天时间就能摄制一部电影。一名电影演员在15年时间内可以拍摄100多部电影。诺莱坞没有专业的制作室和摄影棚,也没有公共补贴,其发展全靠电影人的创造与坚持。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诺莱坞的电影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真正执着于梦想的电影人绝不会因为缺少金钱而止步。如今,国内日渐繁荣的微电影创作实践也给出了同样的回答——电影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梦想”!
微电影的创作实践将为电影事业发展培养和贡献大量人才。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曾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那么,微电影则是“训练电影艺术家的最好学校”。如今,国内各高校的微电影创作热潮方兴未艾。青年电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可以通过微电影的创作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
回想1986年,我作为编剧,参与了《长江第一漂》的拍摄。当年的7月8日,在郑体仁厅长的亲自带领下,全组同志带着四吨多重的器材和物资,奔向青藏高原。我们登上冰川雪山,闯过激流险滩,可谓历尽艰辛。那时,参与影视拍摄活动很难得,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求。可是,在如今的校园中,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学生们自主拍摄的各类微电影,丰富而多彩。说实话,我既羡慕,又有些许遗憾!我经常想,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定会踏着微电影筑成的台阶,步步登高,在将来撑起中国电影的一片天。曾参加微电影创作的著名演员姜武就感慨说:“微电影投资成本降低,对年轻导演来说是个好机会。它在题材、类型上更自由,给年轻导演一个实习的过程,同时也能挖掘一批好编剧。”
具体到四川高校的微电影创作,近年来可谓硕果累累。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各高校中爱好电影的同学们都奉献出了许多佳作。以我任教的四川传媒学院为例,近年来凭借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我院主办的金芙蓉DV大赛已连续举办八届。学生们的原创微电影作品荣获国内外众多奖项。我院师生独立创作的微电影《父亲》登陆央视六套《爱电影》栏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院学生主创的微电影《血脉兄弟》以汶川地震后的心灵重建为主题,在2013年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中荣获剧情片类评委会特别奖。我院学生参与主创的中法合拍片《酥油灯》荣获2013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今年9月6日,由我院编导专业刘蓓华同学创作的众筹微电影《青春刮过一阵疯》在家乡的阳光假日影院上映。这部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个年轻人追求音乐梦想的微电影,在首映当天,就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慕名而来。作品上传网络后,更是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热情转发和点赞。目前,在腾讯视频的浏览量已突破10万次,微博、微信转载量达3万次以上。文艺编导方向吴康同学今年为家乡的市公安局独立创作了音乐微电影《伤不起》,时长仅三分钟,获得三万报酬,在优酷网上三天点击率即过百万。
许多学生以微电影为进身之阶,开始迈进院线电影的殿堂,参与创作了华表奖获奖影片《乡村里的中国》等众多作品。我院参与投拍的数字电影《巴山女红军》于今年9月15日举行首映式,其前、中、后期创作都主要由我院师生完成。我院编导专业的朱航曾凭借自己的原创微电影《彷徨六部曲》在第二届新西兰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今年暑期,他与陈奕静等同学独立创作的影片《翩翩起舞的姑娘》在各地展映。影片全长120分钟,采用纪实风格,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故事,渗透着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体现出当下青年面对生存困境的思考。近日,由我院编导专业毕业生于寒担任编剧、导演的首部中国与阿富汗合拍电影《火烈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杀青。该片以阿富汗战争时期为背景,描述阿富汗少女的一段特殊经历。这是中国与阿富汗首次合拍电影,受到阿富汗驻华使馆的高度重视。2014年5月12日,《火烈鸟》摄制组受邀在阿富汗驻华大使馆举行启动仪式,于寒同学等摄制组成员受到阿富汗驻华大使的亲切接见。5月下旬,应阿富汗文化部、外交部和阿富汗电影公司的邀请,由于寒同学带队的青年摄制组赴阿富汗实地拍摄。经过20天的紧张拍摄,顺利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可以说,四川高校的微电影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四川电影界的一道靓丽风景。众多的微电影作品已经与各种媒体播映平台相结合,使每位电影爱好者都可以自由地用影像筑造梦想、用梦想照亮世界。
为了总结实践经验、钻研创作理论,我与我院教师抛砖引玉,合作出版了国内首部微电影理论专著《微影筑梦——微故事片创作初探》,并且很荣幸地在“第十届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我想,我们的“初探”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有关微电影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将成为四川电影界的一个热点,并且进一步推动各高校的微电影创作,为四川电影的繁荣与振兴播撒新的“火种”!
(编辑 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