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构筑中华文艺高峰的行动纲领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3日 09:44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李熙

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综述

 

2014年10月17日,由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组织的“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省社科院科研大楼305会议室召开。包括省川剧研究院、省艺术研究院、省文联创研室、《四川文学》编辑部、川大、川师大、西南交大、省社科院等单位近四十位专家学者、作家编辑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习近平讲话的整体解读

省评协主席、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首先谈了自己对习近平讲话的理解。他认为,习总书记讲话强调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往往容易偏离这个方向,所以习总书记提出三把(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是我们的方向性问题;提出三个抒写(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抒写的对象是人民,要把人民的情感表达、表现出来,为人民抒怀更是作家与抒写对象之间的融合,这是价值立场的问题;提出三个爱(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但又要脚踏实地;提出三个最(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光明战胜黑暗,用善美战胜丑恶,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这三个看也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要把社会向这方面引导。另外,习总书记还首次提到三个先(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应成为作家艺术家职业、价值、追求的定位,对我们是最大的考验。

他认为,习总书记在思想性、艺术性外提到观赏性,可能是从视觉艺术、欣赏、大众传播等层面来说的,这三性的有机统一大大拓展了文艺理论、评论家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提到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对文艺作品精品的要求;提到三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就是作品有内涵,有支撑的坚固力量,有精锐思想,有道德和认知力量,是对艺术评价的标准;习总书记还提到,好的文艺作品应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进一步深化了文艺作品的标准。李明泉指出,三个性、三个精、三个有加一好就是文艺作品的标准。

习总书记提到文艺作品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是文艺作品的功能和作用。要追求真善美,这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艺术信仰之美,对文学的认知、追求,对信仰追求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及其体现的尖锐矛盾和问题,要用美学的观点,美学的表达来抒写。如何抒写信仰之美,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之美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作家艺术家需要实践的问题,也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李明泉还指出,这次习总书记对文艺评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美学、历史的观点基础上作了丰富和发展,是在毛泽东政治性和艺术性两个基础上的发展,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我们应进一步研究什么是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人民的观点,艺术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有何差异?在当下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文学艺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起到什么作用?总之,习总书记在此关键时刻的关键讲话对文艺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对文学艺术如何走,对作家和艺术家怎么走提出了标准,对什么是好作品提出了标准,文艺批评的标准也提出了四观,对于文艺新走向有重要意义。

二、论文化组织、文艺政策、领导体制、管理体制

在省评协副主席、省文联创研室主任钟昌式的印象中,国家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讲话中要数习总书记这次针对性最强。首先,这是在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下提到文艺工作应占有的分量和意义,内容、时代背景不同以往。第二,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感受和想法。省文联是个人民团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聚之成型、散之成棋,比较切合现在体制改革,但有其弱点。文联过去是跟各个会员联系,现在重点抓文艺作品,做了许多工作,但只能动员组织创作,最后形成作品还要靠公司等平台,与市场有很大关系。习总书记说既要有市场效益,又要有社会效益,但市场环境若不改变,想真正做事很难。

省评协顾问、省川剧研究院院长杜建华指出,习总书记讲话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对文艺界领导干部的选拔。习总书记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把德才兼备、能够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媒体由政府管,是宣传部直接领导,还出现这么多乱象,说明干部管理不到位。我们这个由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国家,还是要从领导干部上、制度的设计上去进行管理。

省评协理事、成都航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徐登明同样关注对文艺界的管理问题,重点有两点:一是把文艺领导班子配强配好,把懂业务、懂文艺内在规律的人才放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这才能确保文艺创作的繁荣和优秀作品的出现;二是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各种艺术风格都要受到尊重,特别是创造性劳动。他认为,鼓励创作首先要从报酬上体现,对于优秀作品、优秀人才的政策保护应落实,政治上要充分信任,虽然我们不提倡什么都谈待遇,但是从组织的角度应多考虑这些问题,真正体现文艺的“春风”。

省作协理事、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向荣以电影为例,指出电影制作、生产的制度设计和政府管理行为上也有问题。比如习总书记讲话中谈到的进口大片的配额问题。九十年代末,我国电影生产急剧下滑,很多人把这归罪于好莱坞电影的引进;到本世纪初,按照世贸协定,我们每年应进口20到25部好莱坞电影,又遭到很多人强烈反对。事实证明进口电影没有冲垮民族电影市场,相反我们这几年电影票房已超百亿,前年国内电影产值已超过外国电影产值。他认为,要把文艺真正做好、做大、做强,一定要有开放的胸襟和宽阔的视野,不然不可能达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境界。

三、论文艺生态

省评协理事、西南交大教授高力指出,现在的文艺生态很成问题。一是“娱乐至上”,低俗化,如电影包含很多拜金、炫富的东西。当然有些“娱乐至死”的现象与国家资金投入不够,需依靠市场、广告有关。要正本清源,思考怎样构建一个正能量的文艺生态。二是文艺批评生态不良。文艺批评不好好解读作品,太多哗众取宠,玩文字游戏,作品出来各种捧。很多审美性强的作品票房糟糕,也存在一个引导的问题。他认为,好的东西要加大资助力度而不仅将其看做商品,管理者应竭力创造良好的文艺生态。

省评协理事、川大文新学院教授曹峻冰也提到文艺乱象的问题。他指出,集中体现乱象而受众最多的就是电影,其次是电视,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相对较少。我们的电影片面强调市场优先原则,缺乏美学和哲学深度。韩国有很多人关注艺术电影,很多电影节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美国好莱坞虽有很多类型片,但这种类型片展现的是亲情和家庭的重构,从未颠覆这个主题。相形之下,我们的观影市场、观影群体已经到了值得拯救的地步。习总书记说,文艺作品要传递真善美,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个提法让我们的电影业有了希望。

四、论作家修养、社会形象及作品创作与时代、土地、人民的关系

习总书记讲话对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著名作家罗伟章认为,作家首先要树立职业崇高感。职业崇高感一旦丧失,对职业的倾心与倾情就值得怀疑。第二,作家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个人如果想强大自身,唯一出路就是约束自己。一个作家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要有羞耻感,还要有敬畏心,对某种东西有敬畏。第三,归根结底是要有优秀的作品。要创作优秀的作品,非常重要的就是人的情怀,艺术工作者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怀的广度和深度。与自己时代、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关系决定了创作者的原创力。另外,罗伟章也提到需要警惕的倾向,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到作品与生活的关系、作品与人民的关系非常好,但宣传时鼓励一方面、打压一方面,结果造成文艺苍白,今天不应重蹈覆辙。

五、论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的关键词之一。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一说法包含的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与会者那里成了讨论的热点。

李明泉认为,这些年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后,市场绑架了文艺,电台、电视台强调收视率、排行榜,把三俗搬上银屏,把人民观众当弱智。习总书记说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应成为价值准则、评判准则乃至制作、营销和策划的准则。当然习总书记也谈到我们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个说法也令杜建华印象深刻。她认为,这句话不是说文艺不要市场,不要文化产业,但是以市场作为文艺标准,一切向“钱”看,票房决定一切,忽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会把文化引向歧途。以戏曲为例,其主要受众是中老年观众,而中国是老龄化社会,看戏的观众是最多的。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剧场盖成了商场,观众没地方看戏,因此舞台艺术受到的冲击最大。

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川师大文学院教授曹万生将习近平的讲话称为“划时代”的讲话。他认为,1992年以来文艺就是沦为了市场的奴隶,并且为从事文艺者、领导文艺者所认可。习总讲话是第一次权威性地“纠偏”,有“拨乱反正”的意义。首先是对文艺市场主义的“反正”。文艺有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属性,尽管社会属性在国家层面还保留着,但在操作中、具体价值判定中为大众传媒的标准所湮没。这些操作没有社会属性,但被认为天经地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其次是对传媒市场主义的批判和“反正”。现在很多东西到最后都是资本,传媒成了文艺市场奴隶的资本家,传媒通过其传播内容去塑造读者、观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左右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文化软暴力”,其实很多东西老百姓不知道。由于中国的传媒是批准制,这种“软暴力”更强大,成了具有垄断地位的产业工具。他认为,若文学艺术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又有市场,实际上是挽救读者,挽救社会舆论,挽救社会价值标准。

在《四川文学》执行主编高虹看来,“市场”就两个字:“买卖”。买刊号,卖掉我们的良心、原则、理念。文艺有社会属性、市场属性,但也有审美属性、教育属性。就算是有娱乐属性,也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属性,而不是软暴力强加于人的那种属性。习总书记的讲话很振奋人心,开会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传递出一个信息,对待文艺工作就应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她认为还会有一系列政策出台,在受市场压抑很久的情况下,现在是文艺出出气的时候了。

按照曹峻冰的理解,“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意思是,文艺不能不重视市场,但是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我们的文艺作品完全就是切合当下的风气,因为观影群体也做着影片里同样做的事,可以理解,能有同感,所以有市场。尽管国家也应重视资金问题,但关键是精神的问题,品格的问题,要追求精品产业化,追求高格。

省评协理事、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加强从另一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心:骂一下市场,对现状发一些牢骚,在具体贯彻和执行时变味,将书卖不掉、没人看归咎于市场。他主张,要从更深层次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首先是从国内行业视野来思考。文艺不要做市场的奴隶,此话不错。但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骂教育业成了畜牧业,很多老师缺乏师德,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来思考我们的文艺,更有力量。其次是从国际文化视野来思考。以美国为例,其纯文学发行量非常大。而我们是市场不满意,纯文学不满意,继而市场又不满意。如何做到市场和视野双轮驱动,在社会学和文艺学下思考怎样构建文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李明泉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中国文艺史上曾出现过唐宋文艺高峰。习总的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关于文艺政策、方向、目标、作用,今后文艺走向的一篇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将为艺术家们思想松绑、自由腾飞、创作想象力的迸发开辟巨大的空间,会创造更加自由宽松的条件和环境。中华民族的想象能力、抒写能力、表达能力不亚于其他任何国家民族。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下大力气“搞出好作品”,就一定能迎来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又一座伟大的“高峰”。

(编辑 小常)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