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乐山市图书《藏茶秘事》、音乐剧《沫若少年》、电视剧《密战峨眉》、歌曲《雁》获优秀作品奖。这四部作品着力“为民”与“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真善美作为创作脉搏。立足“创作”与“创新”,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过程中寻找创作源泉。成为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中国梦”的典范。
“怎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谈起创作《藏茶秘事》的经历,徐杉最难忘的便是深入藏区的调查采访过程。“路途很艰辛,至今回想起来既后怕,又激动人心。”她先后13次入藏,难以克服的高原反应,吃不习惯的糌粑,飘着酥油味的大街小巷,言语不通的调查过程,险峻无比的高山……这些经历都一一成为她灵感的源头活水。
2008年,徐杉第一次踏上全长5000多公里的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山重水复,险峻无比,需横渡汹涌澎湃的大渡河、雅砻江等,还要翻越数十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她变得又黑又瘦,感受却颇多。
“如今,大部分茶马古道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川藏公路,茶依然年年入藏,但马帮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茶马古道带来的文明还有多少人知道?”到达拉萨后,那些历史片段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忽然萌生写川藏茶马古道的想法。
“我有了用文字一吐为快的冲动,没想到一落笔才感到这本书比写任何文章都沉重。”对历史的沧桑感增加了她的心里重负。“寻找这些散落的记载极其不易,只有极少数地方还能看到茶马古道的遗迹。”在不断的考察、研究中,她的脚步踏遍了藏区,创作构思才逐渐成形。
她说:“茶是藏民的生命,藏茶造就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了万水千山,使世界屋脊绚烂多彩起来。我想通过这本书,祭奠已经消失的川藏茶马古道,祭奠那一段沧桑而悲壮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由此看来,文艺作品要创新、要发展、要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需要作者对作品注入更多的情感温度。
“我很想家,但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去,对我而言,这首歌不仅是我在外漂泊多年的写照,也寄托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歌曲《雁》的创作者李胡川,出生于乐山市彝族自治县。在外多年,越酿愈浓的乡愁不断激励他前行。
“希望这首歌能引起在外游子的共鸣,也希望更多人通过这首歌爱上我的家乡,爱上彝族文化。如果观众愿意通过我的歌,去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李胡川的思乡情怀点点滴滴都渗透在他对音乐的执着中,“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将更多顺应时代的元素融入到传统彝族民歌中,重新演绎家乡,歌颂家乡,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徐杉看来,一件作品的温度,来自于对人民生活的关注。“我曾10多次行走藏地,所到之处,无论是寺院、乡村、民居、餐馆,茶无处不在,连空气里也飘荡着酥油茶的气味,那是藏区特有的味道!”徐杉说,就连藏族汉子夸耀自己的妻子或者女儿勤快能干时也常说“每天早早地就烧好茶!”
带着情感与温度关照时代,将情感的温度注入文艺创作,这样的作品自然能打动人心,回味绵长,经久不息。
“《沫若少年》这样告诉我们:不随波逐流,不畏强权,不欺软怕硬,不两面三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接受人生路上的背叛,追求真理,一身正气!我们肩负的是这个国家的责任。新时代青年,让我们向上吧,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去年5月,大型音乐励志剧《沫若少年》在西华师范大学演出结束后,校团委的新浪微薄上出现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部剧在各大剧院上演时,常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在广大学生中掀起一股强劲的“沫若少年”风。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取决于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功。
“这部剧的主旋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其中的沫若文化和沫若精神,是灵魂的塑造,更是时代的追求。”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勇道出这部剧的魅力所在。
该剧截取郭沫若人生中求知、受辱、求真、背叛、幻灭5个横断面,再现青少年时期的郭沫若所拥有的超乎常人的学识、胆量和思想。它作为乐山市“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打造沫若文化品牌的重点文艺项目,先后登上南充、重庆、涪陵等地各大舞台,尤其受青少年喜爱。
吕勇希望,能进一步加大推广,让郭沫若的形象走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当地文化。他说:“《沫若少年》长演不衰,一直有观众追随,并为之感动,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味追求销售、票房、收视率,而刻意编造,华而不实的影视作品,显然只能昙花一现。那么,该用怎样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电视剧《密战峨眉》以抗战时期故宫国宝部分文物转移到峨眉山,以躲避战火浩劫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和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为保护国宝,与日本特务斗智斗勇,最终使数万件国宝无一损毁,战后安全运回南京的故事。除了剧情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其中传递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观众呼畅快淋漓、备受感染的关键所在。
“丰富的史料性使《密战峨眉》区别于其它此类作品。国家危难中的‘峨眉山’、‘峨眉人’、‘峨眉事’,传奇、惊险而又生动感人,莫定了它不同一般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创作者找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大转移’这样一把能够将‘王公将相’、‘业界精英’、‘才子佳人’、‘三教九流’集合到一起的‘万能钥匙’,就使该电视剧有了可以‘洞悉一切’的可能。”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副总裁杨新洲等人曾这样评价。
2012年10月6日,这部斥资2800万元的35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八套黄金档开播,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以及精湛的演技,很快让它成为看点颇多的夺宝谍战大戏。其收视率排在当年播出电视剧前10位,并被央视列入当年优秀电视剧和国庆献礼片。
赵敬忠看来,这部剧之所以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最根本在于剧中所体现的可歌可颂的精神。因为它歌颂捍卫瑰宝的壮举,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传递出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就如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图书《藏茶秘事》、歌曲《雁》、音乐剧《沫若少年》、电视剧《密战峨眉》的获奖并非偶然,因为,深刻把握文艺创作的脉搏,脚踩坚实大地,让时代精神作为养料的作品必能经久不衰。
(编辑 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