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余开源在大会上发言。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余开源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三月五日,我们听取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深刻的理解过去一年,我国在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复杂的环境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属不易。
总理从2015年工作的回顾谈到了去年6个方面的要点和2016年应该做好的8项工作以及十三五期间6条具体措施。我认为这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报告,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政的宏图大略。
我是一个从事文化艺术和艺术教育多年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注意总理讲到的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要落实乡村教师的待遇,扩大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等报告的精神。
在文化艺术方面,总理也讲到了:“发展文学艺术”。“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还提出了:“加快文化对外贸易”等新理念。
我国的文化艺术,我认为是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是文艺处于最好的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找准了方向,激发了创作热情。一年多来,四川的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为人民抒写,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去年,我们四川举办的首届“四川艺术节”。52台节目精彩纷呈,表现了四川艺术的独特魅力,四川特色文化艺术又重放了光彩。“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的一系列展览,彰显了四川艺术家们的厚重的实力。
无论是作品还是节目,都得到了中外来宾高度赞扬,这对宣传四川,了解四川,让四川冲出夔门,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的作用。
我很难忘的是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给四川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英勇的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无私支援,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战胜了灾难,重建家园。这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感天动地。我们深入灾区,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一台《四川依然美丽》的大型音乐舞蹈节目。部分著名艺术家同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师生,饱含深情的精彩表演,感动了所有来观看的群众。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将该台节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代表四川赴京汇报演出的重头戏。中央国家机关,首都观众看了这台节目,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很多同志流着眼泪说:“四川人民太坚强了”,还有人更感慨的说:“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作为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学深学透,扎实工作,创作出一批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优秀作品,真正将四川这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贡献力量。
现我就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教育均衡,教育扶贫,艺术教育等问题提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各种文化设施靓丽多彩,我们也倍感自豪,这的的确确是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
走在宽敞的大路,站在高楼大厦旁,我在思考,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要传承,要出文学艺术大师,关键是要培养更多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的人民艺术家,担负历史的重任,为此我建议:
1、在文化设施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节约一点修建豪华大剧院和重复建设文化设施的钱,转为培养人的工程。
因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要靠人来表现。四川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这些年,我感到培养艺术人才的工作令人担忧,后继无人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如不及时抓好这个工作,将会出现只有庙宇,没有和尚的困局。十个亿可以修建一栋高楼,十个亿培养不出一个巴金,培养不出一个梅兰芳。所以希望尽快实施培养艺术事业接班人的“人才工程”。
2、充分发挥地方文联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作用。
①、地方文联联系文艺工作者最广泛,人数最多,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应有最普遍的作用。在当下艺术表演团体锐减的情况下,地方文联应该承担组织协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常态性的深入基层,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在这方面,四川文联已经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②、文联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文艺家到基层挂职锻炼,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寻找创作源泉。
③、地方政府要支持文联对文艺人才的培养,优秀作品的创作提供经费保障,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文化建设,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干部占着位置,就一定要把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工作抓好。
3、有关教育扶贫,教育均衡和艺术教育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出发,特别突出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改变西部落后面貌,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部在贯彻落实《建议》的意见中强调“要普遍开设艺术类课程,努力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西部地区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有五成以上教师入职时学历达不到教师法规定的要求,而且教育配置不平衡,边远山区教师严重缺编,教师流失严重,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近20年来,整个西部科技人才(包括教师)流失超过35万,大量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留下来的不少乡村教师的学历是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来解决。为尽快实施均衡教育和教育扶贫,建议在四川成立“艺术师范学院”以适应西部地区乡村艺术教师短缺的需要,艺术师范学院实施面向西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招收和培养更多的本土学生,由学院与考生签订协议,保证毕业后能返回家乡,服务家乡。表现好的乡村教师,教学到了“合同”的年限,还可以继续深造和交流。一批一批定向教师到乡村任教,一定会改变山区教育的落后面貌。而建立这样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全科教育师范类学院也是教育改革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