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魔术备受瞩目。《拯救者·越域》《光》双双摘得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节目奖;杂技剧《先声》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魔术在剧中大放异彩;第七届东北三省魔术展演中,辽宁10个魔术节目获奖,为中国魔术事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魔术未来走向哪里?辽宁魔术取得成功的经验,将会给业界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12月23日、24日于沈阳举办的“新时代辽宁魔术创新与发展”辽宁省魔术发展研讨会上,与会杂技界人士聚焦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研讨会由辽宁省杂协主办,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杂协理论研究委员会承办。研讨会总结辽宁省魔术发展经验,同时激发了有关魔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维碰撞。中国杂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鲁航,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等相关负责人及魔术、杂技界专家学者、高校魔术联盟代表40余人与会。
魔术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魔术创作中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魔术界持续探索的课题。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介绍了《拯救者·越域》的创作过程与成功经验,强调该节目注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魔术相结合,利用高科技控制装置,通过魔术与舞蹈、音乐、戏剧等跨界融合,讲述了正义与邪恶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呈现出一个科技感爆棚的未来世界。青年魔术师李诺亚方舟参与创作并主演的魔术《九儿》曾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节目奖。在她看来,魔术的创新与发展应当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九儿》之所以能够拔得头筹,正是因为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中国古典戏法的原有韵味,同时魔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掌握与使用,“当下魔术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声光电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站在科技的肩膀上,魔术可以像诗一样兴观群怨”。
中国杂协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杂协副主席茹仙古丽·艾白都拉谈道,创意是魔术的生命基础,中国魔术创作中往往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基础,将戏曲、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等多种艺术形式与魔术表演相叠加,并与先进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助力技艺传承、激活魔术生命力,《九儿》《拯救者·越域》《光》等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魔术编创起到了一定的优秀示范作用。
辽宁省杂协副主席王立巍指出,魔术创新不仅仅是技巧方面的提升,更是艺术性和精神内核的提升,优秀的魔术节目应该带给观众美的感觉,从台风、节奏、语言等多方面着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中国杂协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评协副主席徐秋认为,辽宁魔术坚持守正创新,底蕴深厚,创作活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的解构与再建构,实现了魔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杂协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杂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戴滨淳认为,魔术小剧场是当前魔术发展的重要方式,节目小而精,创新力度大,投入成本低,回报率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地区将魔术小剧场与县、市、区乃至街道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如宁波市某街道提供两个集装箱式场地,魔术师投入成本仅为一副扑克牌并可反复使用,通过团建、亲子等模式拓展市场,运营顺畅。因此,他建议可以尝试容纳50人以内、演出1小时左右的魔术小剧场,“能说会道+魔术技巧+现场互动”或许是中国魔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辽阳市杂技魔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省级非遗“杨氏古典戏法”传承人温宝良表示,魔术的传承发展重在走到大众中去。他介绍,他带领徒弟与团队组织的非遗魔术小剧场,每年演出几十场,并每年组织大型魔术专场,“魔术走到大众中去,为大众服务,才能传承发展得更好”。
在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杂协副主席、魔术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宁回顾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李宁魔术艺术学院创办的经验和历程,认为魔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与理论提升。徐秋从魔术本体出发,提炼总结魔术创作的基本模式,深入讲解了魔术的原理与构成,对魔术三要素即“起始物”“遮盖物”“结果物”的规定性作了详细解析,认为魔术发展要把握原理、遵循规律。
林喦表示,辽宁魔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此次研讨会为辽宁魔术事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期待能够为中国魔术艺术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