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在成都市民中持续引起观展热潮,许多市民纷纷来到成都市博物馆参观展览。敦煌是我国的一座艺术宝库,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样式,举其要者有雕塑、壁画、书法、变文等艺术形式。这次成都市民不用千里迢迢去到敦煌,就能在家门口欣赏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库,甚是幸运。
本次展览最为震撼的是展出单位把敦煌模拟石窟运到了展出现场,为成都观众带来了原滋原味的敦煌石窟,观众进入模拟窟中可以体验到石窟所具有的空间感,弥补了画册无法提供的空间体验。观众身临其境的观赏感受,在模拟窟中得以很好的再现。而精美的壁画,照着原样复制在洞窟四壁及窟顶,还原了石窟的原貌,让观众分不出究竟是身在敦煌还是成都。
据学者研究石窟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埃及,后来被佛教吸收。随着佛教传入来到中国,我国石窟开凿始于公元3世纪,5-8世纪达到兴盛,之后我国民众开凿洞窟的热情一直延绵到民国。虽然石窟雕塑创作延续时间很长,但是宋以后精品渐少,明清之后几乎已乏善可陈。而敦煌莫高窟始凿于4世纪中叶,现存石窟的时间跨度从北魏至元代,大约历时一千年之久,其中精品辈出,成为我国重要的石窟艺术瑰宝。
佛教传入之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开始营造石窟,创作了独具中国道教文化的道教石窟,之后佛、道教石窟在创作上相互影响,佛、道教石窟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著名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
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这些洞窟分布在南北长1公里的鸣沙山断崖的东麓,敦煌石窟的建筑规模多属于中小型,也有一些大型的洞窟。从形制上讲,可分为禅窟、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大像窟和有背屏式中心佛坛的殿堂窟五种形式。这次在成都展出的模拟石窟尤以158号最为壮观,其空间规模确能让参观者肃然起敬。158窟开凿于中唐晚期(781—848),窟深7.28米,窟长17.2米,窟内设有一个高1.43米的下榻,佛像以睡姿卧于榻上。因此,老百姓又亲切的把这种造像形式称为“睡佛”或“卧佛”。而本窟所要表现的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之像。
涅槃,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词,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等;意译为灭度、无为、自在、灭等。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指熄灭生死轮回之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陀涅槃是石窟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仅敦煌莫高窟就有148和158两个石窟表现这一题材。
我们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亦相当丰富,在四川的佛窟造像中涅槃题材的时刻作品有著名的安岳卧佛院3号窟,其开凿时间早于敦煌158窟,学者断定安岳卧佛院,大约开凿于唐开元年间(713-741),该窟的形制较敦煌158窟更大,卧佛像全长达到了23米。
敦煌158窟的表现手法是造像加壁画,因此,很多形象该窟是通过壁画的形式来完成,这幅壁画称为《举哀图》(本次展览《举哀图》在壁画展厅展出),而安岳卧佛院3号窟的所有形象都是通过石刻表现出来,其立体感和空间感更为突出。雕塑凹凸的造型,更能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这类石窟作品的佛像其造型均静谧祥和,观之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宁静之感,这大概就是要传达佛教所谓“涅槃”境界。而整个石窟要传达的世间丰富情感则通过《举哀图》中复杂的人物形象来表达,整个洞窟在静谧与喧嚣的强烈对比中达到一种平衡。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佛陀超越世间的精神在与前来哀悼的人所具的世俗性之间的强烈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来。
当我们站在成都博物馆158窟的模拟石窟前,我不禁想起了同一题材的安岳卧佛院3号窟的场景,由于卧佛院的卧佛体量更大,造像的躯数更多,因此带给观众的震撼力更强。如果能够将这两个石窟的模拟窟放到一起来布展,那将是何等壮观无限。
回过头来看我们四川的石刻造像亦很发达,时间从东汉一直延绵到民国,分布广泛,其中不乏精品佳作。然而知道的人并不算多,或许是这些石刻分布太过分散,或因为坐落在深山之中少人问津,故而我们四川的优秀石刻一直藏之深山人未识。这次敦煌模拟窟的这种形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或许有一天,我们四川的石窟也可以将其中的精品做成一个个模拟窟,然后到全国,甚至世界去展出,扩大我们四川石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