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观丝路之魂艺术展、扬巴蜀文化自信心”学术研讨活动发言集锦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5日 09:37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何开四(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次敦煌莫高窟在成都的大展是一次审美的盛宴,陈列艺术品的精美度令人惊叹,敦煌莫高窟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为万流所景仰,正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应当向这批年复一年在敦煌临摹的艺术家们致敬。


廖全京(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戏剧理论家)

中国戏剧真正形成是在宋代,但是形成之前影响戏剧诞生的因素有很多,我叫它们前戏剧因素,前戏剧因素就包含敦煌里面的一些文物与文献,比如我在今天的参观中看到了胡旋舞,胡旋舞最早是从西域过来,中途经过敦煌然后传入内地,胡旋舞为中国戏剧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元素,也就是舞蹈元素,中国戏曲注重载歌载舞的形式 ,而这种“跳”的元素除了吸收我们本土如先秦、汉、唐时期舞蹈因素之外,也吸收了西域胡旋舞中的旋转、身段带来的灵感,整个中国戏曲诞生的过程就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互渗的过程,而敦煌是东西文化渗透过程中一个重要载体。参观学习敦煌艺术对戏曲的影响,对我们从事当代戏曲研究室很有帮助的。这次敦煌艺术大展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和国家将服务性的文化机构免费对外开放的政策有关,这有利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参观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是积累文化积淀的过程,本次敦煌艺术大展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梁时民(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敦煌壁画经过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颜色经氧化发生了特别的变化,整体画面更加美,充满历史的斑驳感。对色彩的使用值得今天的每一位艺术家学习,敦煌艺术是不同于传统的水墨画的全新的艺术形式和领域。张大千的泼墨艺术就是对这一艺术形式吸收运用的最好呈现。艺术界对敦煌艺术的取经一直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本次展览为广大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不同的历史时期独具不同的美感,古人在表现敦煌艺术的时候,不仅是在传递佛教的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在呈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环境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服饰、妆容等。当时从事这些艺术的匠人们真正把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到了今天我们提倡“哲匠精神”,要带着哲思地去从事艺术工作。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通过本次展览,我们的老百姓可以真切的了解到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核。


高小华(著名画家、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1979年秋天我曾到过敦煌,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天。当时的敦煌还处于未开放状态,也没有像今天如此详细的解说。今天能够在成都博物馆看到这样的展览一方面看到了当年没能看到的洞窟,另一方面获得了更深的了解,也得以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中国绘画传统中,水墨画一直是主导。但是当我们走进敦煌文化,才发现辉煌的中国美术史中,竟有如此精湛的艺术的成就!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对绘画材料的认知和色彩的把握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这些对今日的艺术家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早在几千年前就呈现出高度的包容性。东西南北的文化聚集在此,不同文化的融合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时,敦煌文化中所呈现出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在西域边陲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创作了如此伟大的绘画作品。今天我们要建设文明大国,同样离不开这种工匠精神。


黄宗贤(省美协副主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敦煌在历史上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归隐在戈壁的深处。一直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大千带着他的弟子们历尽千辛万苦走向敦煌,全身心的投入到敦煌研究中去,第一次开始为敦煌编号、临摹、研究。这才使得中国文化界和世界文化界开始重视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所的第一批学者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川人。他们为敦煌文化奉献了一生的青春、热血和智慧。因此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有“敦煌在甘肃,研究在四川”之说。当时的敦煌研究院很多都是四川人。四川为敦煌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次展览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文化不仅仅是保存在文本里,文化也是活态的、形象的、生动的。而敦煌文化恰恰是集佛教经典、历史经典、绘画、造像、建筑等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多元综合。敦煌文化对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和艺术转型起到了重要的输血和供氧作用。来自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走进敦煌,找到了新的艺术灵感和新的艺术元素。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体会传统,找到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


李祥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

敦煌艺术展跟我们的非遗文化是贯通的,文物不只是展示了“死掉”的东西,还有其他非常丰富的讯息,比如这其中涉及了很多工艺,工艺是从世界到中国都非常看重的,把敦煌艺术、三条丝绸之路这两个大概念联系起来,把国内这么多工艺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开眼界的机会。今天看到的蜀锦“五星出东方”,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这个的出土被喻为20世纪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关于这片织锦护臂究竟出自何处,学界也有不同说法,但大家都认为这片蜀锦是蜀地的,是蜀锦。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展示蜀锦真品了,因为褪色太严重了,而我们成都蜀锦行内人做了一件非常有心的事情就是复制这个汉代的护臂,这是我们蜀锦的骄傲。


黄剑华(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这次敦煌艺术大展水平很高,展品非常逼真、非常精美,值得称赞。我在自己的作品中详细介绍过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对文物研究与考古的影响,敦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集大成,它对艺术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张大千曾经去敦煌吸收灵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四川和敦煌的渊源是很深的。


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副教授)

之前就去过几次敦煌,但这次的感官体验非常震撼,无论是从展出的形式还是内容来看,有种身处当地的感觉。从主题“天府之国”“丝绸之路”这方面来看,这个“路”“通道”连接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从历史来看,敦煌艺术受到宗教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宗教对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有着促进作用,宗教是中性的,需要我们的引导,敦煌艺术中体现了多元宗教以及多元人群的交往,宗教对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润滑剂”,这就需要我们拥有高度的智慧去把握、去平衡。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无论是哪种艺术,都是需要交流和交融的,但同时也要保留自身的传统文化。


杨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产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因为我个人研究方向的原因,我觉得丝绸之路这个展非常的棒,整个丝绸之路是贯通的。展品的级别非常高,全国很多博物馆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展品都提到了,表现出当时文化交流的形态,并且与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的开发相呼应。四川出土的漆器不多,而湖北湖南比较多还比较精美,但最后发现是成都造的,从成都流出去的。就表现了成都在手工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你去看三星堆,去看海贝,你会发现古人交流的时间、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早更加深远,文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浅表。早在几千年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大量海贝、贝币的出土说明当时的商贸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深入挖掘文化交流的意义,会发现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让市民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现代经济的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提供了文化的资料样本,意义非常深刻。


魏红珊(省社科院文艺学博士、研究员)

敦煌艺术在人物造型、构图与布局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一个文化要道,敦煌吸收了很多外来优秀文化,与其他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相比,它更为辉煌浩瀚。可能是唐代在人物造型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敦煌艺术展上人物给人印象相当震撼,人物的刻画、线条和面部和色彩都非常精美。这次敦煌艺术大展是一次集中式的形象化的文本呈现,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更充分地感受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绘画、造型艺术。这对我们四川人民来说意义时非常重大的,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我重点看的是构图、造像和佛教的演变,今天我更多的是思考成都作为一个切点,它是如何连通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的,它承载的文化部分在哪里,看了之后真的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自信,这次展览从缘起到施展的过程,创意非常的好,说是一件千秋功德的事也不为过,有很多我们去敦煌看不到的东西如今都能被近距离看到,非常感谢组织这次展览的人。


林科吉(省社科院人类学博士、副研究员)

敦煌艺术在正统的大学教育视野里出现的比较少,很多人对敦煌艺术还不是很了解,通常一小部分人通过民间渠道老关注,这次敦煌艺术大展在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艺术上是具备积极意义的,从人类学角度讲,它让更多人继承了民间文化艺术。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