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举世闻名。之前我看到的,都是文字介绍、临摹作品、影像图画,没见过真迹。“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不仅荟萃了大量与丝路相关的珍贵文物,还首次将敦煌第158窟、西魏第285窟、盛唐第45窟、320窟、藏经洞等以1:1的比例复制搬到成都复原展出,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一睹敦煌艺术的风采。跟随讲解员在历史的长河、时空的隧道穿越漫步,驻足凝视洞窟顶部精美的飞天壁画,我忽然想到遥远的“都广建木”、熠熠生辉的“太阳神鸟”,古老的巴蜀文明在丝绸之路上光阴荏苒,联系万缕千丝。正如学者余秋雨在《莫高窟》一文的结尾所说:我们都是飞天的后人。
敦煌飞天,美轮美奂
参观莫高窟,除了佛像、佛经故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轮美奂的飞天,因为它们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
飞天,出自古老的印度神话,由乾闼婆和紧那罗二神衍变而来。“乾闼婆”是梵文音译,-----意为“天歌神”,由于她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为“天乐神”。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专采百花香露。佛经上说,飞天有三项职能:一是礼拜供奉;二是散花施香;三是歌舞伎乐。
敦煌的飞天源自印度,却是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华夏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据悉,飞天题材的壁画,从敦煌建窟伊始,经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仅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就有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图像,合计4500余身,加上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敦煌飞天数目近6000身。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创新。它的艺术效果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围,把人们引向——天宫琼宇、星驰云涌、天乐齐鸣、仙女翩翩的虚幻浪漫世界。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所言: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飞天之美,美在形体,美在灵动,美在寓意。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有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飞天正是我国古代的人体造型艺术,画家抓住这个题材,运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把飞天的形体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西魏时期敦煌飞天脸型削瘦、身材修长、动态轻盈、飘逸,这正是魏晋风骨的表现。到了唐代,随着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敦煌飞天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飞天造型由西魏以来的“秀骨清像”,逐渐发展成为“面圆体丰”杨贵妃式的唐代丰腴美人。这个时期的飞天,比例准确、体态丰满、线条流畅、色彩华丽。她们大多出现在大型的经变画中。一方面为佛陀说法场面散花、奏乐、歌舞作供养,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天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持乐器,横空飘游。敦煌莫高窟172窟黑飞天,是其中的典范。她那丰腴柔美、婀娜多姿的体态,伸展自如、灵动优美的舞姿,把女性柔美的形体,表现得尽善尽美。
都广建木,天上人间
站在第158窟,凝视仪态端详的佛祖涅槃像以及窟壁上的菩萨、罗汉、梵释天人、散花飞天,我忽然想到古代巴蜀神话中的“通天建木”和“嫦娥奔月”。对天空宇宙的探索,在天上自由自在地翱翔,过恬静安详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小时候就听人讲过登天神话,能抵达天庭的“梯子”据说是马桑树。这种落叶灌木一旦得到仙人的点化,就能在一夜之间疯长,成为能够上天的太阳神树(天梯)。去年因编写《四川民间文化大典》,在搜集古代巴蜀的神话传说时接触到“通天建木”和“都广之野”这两个神话传说,因而对古代的登天神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谓“建木”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一种能够登天下地的木梯。古人认为天上住着天神,他们主宰着日月星辰风雨,能给人类带来祸福。人要与天神相通,必须借助于天梯,而巫师则被视为能与鬼神交往,并驱使它们为之服役的超自然力的人。巫师上下于天的天梯,最初是高山,如昆仑山。后来又幻想出一种能通天的神木,也就是建木。据古代典籍记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建木,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大致有三个:都广之野、弱水岸边和若水之滨。
《淮南子·地形训》说:建木在都广,众帝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都广也作广都,据明代杨慎等人考证,都广就在今成都双流县境内。现在成都地铁一号线南边的终点站就叫“广都站”,那里是否就是通天建木的生长之地不得而知。而若水则可能是发源于岷山西侧,流经若尔盖的墨曲,也就是黑河。若水不可考。后代民间传说能通天的梯子有:七仙女撒下的凌霄花种子,可倾刻长成天梯;天井里种植的葫芦也可以踩着登天;还有马桑树,也能作为天梯。这些民间传说,均脱胎于远古的“通天建木”神话。
奔月的嫦娥,可以登天的建木,这些古代神话对后来的飞天壁画创作有无影响,实在是无从考证。不过,神话和传说看似离奇,却也不是无源之水。飞天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并广受人们喜爱,除了它的线条、色彩之类的外形美外,还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征服自然、驾驭宇宙空间和对未来、自由、和平的向往和追求的梦想。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为生存而劳作、奋斗的同时,产生了离开大地、飞翔天宇的幻想。《庄子·逍遥游》中的列子“御风而行”;《太平御览》中有“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的记载。马王堆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都描绘了神仙羽人,在彩云中奔腾飞翔。后来在汉画像石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人与动物飞翔的图形,学者们认定,它们对敦煌飞天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太阳神鸟,飞天梦圆
如果说通天建木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那在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则是古蜀人梦想飞天,崇尚光明的考古物证。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部分铜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大规模科学发掘,大批金器、玉器、铜器和象牙不断出土,令人惊叹不已!2月25日上午10时许,一件特别的金饰被发掘出土,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复原展开后,金箔上刻划的“太阳”和“鸟”的图案清晰呈现。连考古人员都没有想到,这件造型精美,寓意深刻的金质饰件在4年之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识!
太阳神鸟金箔图案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喙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有研究认为其外层4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许当时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太阳神鸟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图腾,“神鸟绕日”表达了中华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2005年8 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阳神鸟”金饰的蜀绣制品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太阳神鸟金饰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飞天梦想。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永不干涸的河流。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郫县三道堰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古代蜀国就已通过后来的“丝路”与世界相通。历史的车轮行驶到汉代,出土的画像砖上,摇钱树、说书俑、宴饮起舞图……这时的“丝路”显然已经十分热闹繁忙,并与蜀地关系密切。在飞天艺术鼎盛的唐代,玄奘在拥有“震旦第一丛林”的“敕建大圣慈寺”的大殿上接受剃度,然后沿着丝路前往西天取经。这时的大慈寺曾以壁画著称,宋时苏东坡到寺里参观还有100多幅上乘佳作,仅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就有10幅。东坡居士参观完后感叹说:此地壁画精妙冠世。如果不是因为战乱被毁,也许它们就是敦煌飞天的姊妹篇呢。
我想说的是:在巴蜀大地上漫步,只要你留心,处处都有丝路的足印。
作者简介:
黄红军,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