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红版”歌剧《茶花女》海报
“希望歌剧艺术的触角能够进一步延伸至城市的各个角落。”4月25日、26日,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将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上演,这部“么红版”歌剧《茶花女》由东方演艺集团、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携手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女高音歌唱家么红推出。么红身兼多职,担任该剧出品人、导演、主演以及声乐指导,这不仅是她个人艺术生涯的新起点,更为歌剧艺术发展带来新思路。么红表示,“新版歌剧《茶花女》选择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演出,不仅是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对这部经典歌剧的全新呈现,给青年歌剧演员提供尽可能多的登台演出机会,使他们尽快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
从三里屯到石景山,京城歌剧舞台开辟新阵地
北京城能够上演歌剧的剧场大多集中在二环附近的主城区,从石景山到最近的国家大剧院看一场歌剧,无论是乘坐地铁还是驾车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如果歌剧演出时间过长,还可能错过公共交通末班车。因此,交通距离成为阻碍大众接触歌剧的一大因素。此次上演的《茶花女》无疑拓展了北京城的歌剧艺术版图,让西四环外甚至石景山区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歌剧表演,不仅极大便利了当地观众,也为北京城的歌剧舞台开辟了新阵地。“么红执导的这版歌剧《茶花女》是首次在北京石景山区上演的整部西洋歌剧,将为石景山区观众带来歌剧新体验,石景山的观众可以在家门口看歌剧了。更难得的是,演出以惠民票价让观众得到高标准、高水平的艺术享受。”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主任郭琪感慨道。
么红
为传统歌剧注入新的活力,更是寻找让歌剧这门高雅艺术走近现代观众的一把钥匙。此前,么红的一位朋友希望她在北京的时尚聚集之地——三里屯的一个场地举办一场音乐会,身为歌剧演员的她面对这个独特空间,提议做一台沉浸式沙龙歌剧《茶花女》,这是当了34年歌剧演员的么红第一次萌发尝试执导歌剧的念头。简单而精致的舞美和灯光,一架钢琴,没有合唱,三个演员在观众身边沉浸式地倾情表演,圆满完成了这次沙龙歌剧的演出实践,也激发了么红执导歌剧的信心。当东方演艺集团以及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和么红探讨合作的时候,她就有了为这个12米宽、17米纵深的舞台,不到400个座位的剧场打造一个全新版本《茶花女》的创作冲动。
从“么红”到“么导”,对诠释经典的不懈追求
今年《茶花女》演出“遍地开花”,仅中央歌剧院就拥有多个不同时期的版本,由歌唱家戴玉强领衔的“豫版”《茶花女》也将在“五一”期间进京演出。此外,今年国家大剧院以及上海、西安等地也把各自打造的《茶花女》推向市场。不同地域、院团的歌剧人都在以实际行动传承经典、致敬经典,其中也包括么红。
《茶花女》排练照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首部西洋歌剧,《茶花女》承载着我国几代歌剧人的集体记忆,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么红从1992年第一次登台演绎《茶花女》中的维奥莱塔,至今已经33年,这部歌剧也成为么红当之无愧的歌剧代表作。“从‘么红’到‘么导’有点像压下来的担子,如果只是舞台上专注于演唱和表演的歌剧演员,只需要考虑如何唱好自己的角色即可;如果还担任导演,就要考虑这部剧最终整体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因为对于导演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想要表达什么、想传达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是什么。”么红说。
《茶花女》排练照
在此次演出中,么红大胆尝试“轻量化”舞台呈现方式。她将演员阵容精简至6人,3位主要演员分别演绎男主角阿尔弗莱德和女主角维奥莱塔,以及阿尔弗莱德的父亲阿芒;另外的3位演员分别是男中音、男高音、女高音,以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的方式演绎,这种巧妙的处理方式不仅便于“轻骑兵”式巡演,还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么红表示,这一版歌剧《茶花女》的呈现对于威尔第的音乐没做任何改动,保持原汁原味,只是删除了一段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则由女高音独唱替代。“这不是改编,是呈现方式的不同。此外,因为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的剧场没有乐池,所以我们选用钢琴演奏完成。”尽管没有合唱队,但是作为此版歌剧《茶花女》视觉总监的高广健带着他的设计团队,使用了视觉手段在舞台上巧妙地呈现出合唱效果。演出现场,舞台的正后方将设计一道高大的弧形墙体为演员的声音提供有力的声场反射,中间开合的裂缝中是一些穿西装戴礼帽的男性人模装置,这是合唱队的“替代品”,也是营造场景氛围的“来宾”。高广健表示,这个装置既可填补合唱队的缺失,也可丰富舞台视觉意象。
高广健
从豪华版到“轻量化”,舞台简约而不简单
不仅是演员阵容的“轻量化”,“么红版”歌剧《茶花女》在舞台设计方面摒弃传统歌剧豪华繁复的实景装置,同样体现了“轻量化”的主题。“这种创新呈现方式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更加专注于歌剧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魅力。”高广健表示,这次带领他的团队在舞台布景上对剧场的独特观演空间采用简约、抽象的设计理念,强调“以少胜多”,通过简洁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整体样貌。
《茶花女》排练照
舞台上高低错落悬挂的一大一小两个画框,既可以是门也可以是窗户或镜子,将舞台分割成不同的空间。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舞台的灵活性,也使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戏剧的想象中。道具新材料的使用、LED霓虹灯的介入大大增强了舞台的现代感,为这一版歌剧《茶花女》打造了一个既具有现代时尚气息又不失经典韵味的舞台,使观众在欣赏经典歌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舞台艺术的魅力。此外,高广健还十分注重灯光层次和高饱和色彩的运用,实现场景转换,并细腻呈现主角维奥莱塔内心世界的变化,增强舞台的视觉感染力。
另外,在舞台上,设计团队还使用了单体“女性衣裙”这个意象,对应群体男性人模的装置,予以表现人物命运。观众一进场就可见到舞台上几条红线垂吊一条白色的裙子,在最后一幕中将维奥莱塔在前几幕戏中穿过的几条不同色彩的“衣裙”高低错落地再次呈现于舞台上,让整个舞台氛围既有时尚的现代感又洋溢着优雅的古典气息,同时也凸显人物的命运。
从“台柱子”到传帮带,要为年轻人搭建平台
作为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么红在推动歌剧艺术传承的同时,一直关注年轻演员的成长。“现在都说青年演员有断代的现象,实际上中国不缺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需要的是机会。”近几年,么红没有参加中央歌剧院的《茶花女》演出,就是想把机会留给更多年轻演员,“观众需要欣赏到有水平、有高度的艺术演出,而年轻的演员需要与有经验的前辈同台合作才能得到更好成长。”这版歌剧《茶花女》的演员阵容除了男高音薛皓垠和男中音孙砾、张鹏之外,徐森、王艺清、李昊媛、李欢、孙嘉璐等都是冉冉升起的优秀青年歌剧人才。正如么红所说,“歌剧艺术薪火相传,为年轻艺术家搭建平台,就是为歌剧的未来播种”。
《茶花女》排练照
事实上,高广健和么红除了艺术创作实践外,还各自在艺术教育领域培养研究生。在此版《茶花女》中,二人在舞台设计团队和歌剧角色中,各自带领在读研究生参与舞台实践,边练边学。高广健认为,从传承角度看,这就是一种传帮带,让年轻人更早、更多地接触舞台,给他们创造舞台实践机会,在专业上更快地建立起自信。“纸上谈兵”终觉浅,“学以致用”是目的。对于么红来说,此次执导歌剧《茶花女》是她个人艺术生涯的新起点,本着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经典、贴近大众、培养新人的理念,她希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歌剧并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