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的艺术生命始于抗战烽火中的童声战歌,70余载艺术生涯始终与人民和时代紧密相连;她以“土嗓”开新声,让《白毛女》的北风呼啸成历久弥新的“人民文艺”典范,让《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等响彻大江南北;她以慧眼识骏骥,在民歌的厚土中植入现代性的根芽,让歌声如炬火,在一代代歌者的心手间传递不息。
7月8日,在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音协、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承办的纪念王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各界代表怀着崇敬之心,共同追忆和缅怀这位人民歌者、乐坛伯乐。
“艺术的根基必须深扎泥土之中”
“我大概没唱过几首没有鲜明的革命语句的歌吧。”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曾如此回忆,这句话,也恰恰道出了她的艺术初心——她的歌唱始终与革命事业血脉相连。
1925年,王昆出生于河北唐县。14岁那年,正是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之际,她毅然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至1944年,她一直活跃在八路军晋察冀抗日前线,为民族解放斗争英勇放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母亲和战友们深入敌后宣传抗日。西战团的演员们,通常白天演出,晚上两三人一组分散住在村里的老乡家中过夜,团领导每人会发两颗手榴弹,万一遭到敌军袭击,一颗手榴弹炸敌人,一颗留给自己……”王昆儿子周月深情回忆着母亲曾讲述过的故事,而这样的经历,正是王昆与战友们在艰苦战争岁月中的一个缩影。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前夕,延安中央党校礼堂座无虚席,一部划时代歌剧即将轰动全国——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迎来首演。20岁的王昆用饱含血泪的演绎让“喜儿”从民间传说走进劳苦大众心中,以“北风吹”“扎红头绳”唱出人民苦难与希望。“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在座谈会现场播放的《乐坛伯乐 人民歌者》短片中,王昆哼唱起这段家喻户晓的旋律,一句一句讲述着歌唱发音和背后的故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间土壤,撷取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吸收了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乐元素,王昆以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唱法,实现了戏曲声腔体系向歌剧表演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为民族歌剧表演范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7年前后,华北联大文工团在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农村“扎寨”,以文艺创作为战斗武器,鼓舞军民团结抗敌,王昆就是其中一员。河北省辛集市新城镇党委书记王博讲述,在当地百姓的记忆中,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最为感人,听说要演出,群众主动提供大门板搭舞台。在联大师生的辅导培养下,河北辛集中学也组建了文工团,开展学校的革命文艺活动,他们排演的《白毛女》曾在石家庄市连演月余,场场观众爆满。短暂的一年多时光,文工团成员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并把革命的新思想、新文化播种在了束鹿大地上。
王昆常说:“艺术的根基必须深扎泥土之中。”或许正是这段烽火岁月中的经历,铸就了她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刚毅性格,无论何时何地,她始终怀揣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为人民而歌”。
“人民喜欢的,我们就该支持!”
从延安鲁艺到新中国舞台,王昆始终探索着民族声乐的现代化路径。“作为从延安走来的一代文艺家的重要代表,王昆不仅为人民歌唱、为时代歌唱,而且她的艺术理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表示,她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但坚持原则、坚守初心,还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和大众站在一起;她是一个真的音乐家,她懂音乐,心系老百姓的喜好,不忘民族民间文化,在她心里,陕北民歌、河北梆子、西洋歌剧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正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该有的认识和坚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王昆的舞台实践和艺术探索,对中国当代文艺事业影响之深远。
上世纪80年代,唱了几十年革命歌曲的王昆,以一个艺术家的宽广胸怀和前瞻视野,窥见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即将来临。作为艺术院团管理者和声乐教育家,她以“伯乐”之姿和“春蚕”之态,为中国歌坛培育了无数璀璨之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谈道,1982年,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之一)团长,为歌舞团的发展倾注其全部精力。在改革开放后,她以非凡的胆识推动文艺革新。她主持《东方之声》音乐会,在容纳7000名观众的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3场,让流行音乐登上时代舞台;策划《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力排众议支持崔健演唱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她说:“人民喜欢的,我们就该支持!”在流行音乐还被称为“靡靡之音”时,她让成方圆抱起吉他;鼓励田震“站稳唱好,不靠花里胡哨的表演吸引观众”;扶持郭蓉走出四川山乡……王昆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更传承了一种敬业精神和艺术追求。
北京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王二妮在成为新一代“喜儿”之前,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民歌手,从小听学陕北民歌,唱过二人台、眉户、秧歌剧,还学了三年秦腔。没想到初次见面时,王昆就对她的这些经历十分赞赏,因为“这些民间音乐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她还谈起自己在延安鲁艺向民间艺人学习秦腔、陕北民歌的经历,感慨在入城以后的工作中才知道那些来自民间的“地气”多么宝贵。王二妮忆起拜师王昆时,老师赠予她两件寓意深远的礼物:一件是王昆自己的粗布演出服,希望她永远不要丢掉身上的乡土气息;另一件是一根红头绳,期许她有一日能演“喜儿”。
“歌剧《白毛女》是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怀。”周月谈起,王昆耄耋之年又有了重排《白毛女》的念头。从筹备阶段寻找排练场地、遴选演员,到创作环节剧本修改、唱段设计,甚至是演员的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王昆全程亲力亲为。为了避免程式化,她再一次对民族歌剧和民族音乐进行大胆尝试:邀请电影导演胡玫执导,京剧花脸名家孟广禄扮演杨白劳,话剧演员雷恪生饰演黄世仁,“喜儿”则从流行歌手、戏曲演员、草根民歌手中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王二妮回想那段排练的日子,前期王昆一字一句地教大家学习唱段道白、熟悉剧本,到了正式排练时,王昆每天准时到场,全程跟随,即使双脚因久坐轮椅严重浮肿也不懈怠。“我们知道这是王老师最大的心愿。”王二妮心疼地说。终于,在建党90周年之际,精心复排的新版歌剧《白毛女》登台献礼,再续传奇经典。烽火岁月中的坚强与担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忙碌与奉献、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执着、晚年“最美奋斗者”的姿态……座谈会上大家分享的点点滴滴,让周月仿佛回到了那些与母亲有关的岁月里,他说:“直到今天,我才深深了解母亲为什么对音乐、对艺术如此执着。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