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时代精神 展现美好生活
——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巡礼
《海棠依旧》剧照 资料照片
《彭德怀元帅》剧照 资料照片
《平凡的世界》剧照 资料照片
《生命中的好日子》海报 资料图片
《父母爱情》海报 资料图片
当下,一批电视剧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用主流价值观引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些电视剧综合运用人物、故事等艺术元素,观照现实生活,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放歌。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革命史诗、英雄故事,也有微观细致的市井故事、邻里乡情、社会万象。这些作品将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梦想的中国梦讲述得温馨感人、生动活泼,接地气而不悬空,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现实题材深入人心
这几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拓展。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文艺创作需要拥抱现实,观众需要从电视剧营造的‘第二现实’中汲取正能量。”
《平凡的世界》以艺术化的手段,高度还原了普通农村青年面对生活压力与人生抉择时,对最初梦想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以浓郁的人文关怀观照人性、理想、情感。《父母爱情》通过一对夫妻不断磨合、共同成长的漫长过程,阐述了创作者对婚姻的反思和生活的认识,既有伦理深度又有艺术锐度。《老农民》所展现的时间跨越60年,作品重在书写农民的命运起伏、情感纠葛和精神成长,堪称当代农村农民的一部现实主义史诗。《马向阳下乡记》用轻喜剧的表现形式,以真实的农村现状为背景,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不庸俗却也不刻板。《生命中的好日子》从知青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成就,表现了个体精神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鸡毛飞上天》真切地描摹出义乌人在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情感命运轨迹,生动地刻画了义乌人不向命运低头、敢为人先的积极进取精神。《白鹿原》向观众再现了渭河平原上人性的撕裂与挣扎,文化传统的坚守与变迁,几代人的酸甜苦辣,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新史诗”般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不仅真实反映现实肌理,折射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和人心沉浮,洞察生活表象背后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成为烛照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
著名编剧王丽萍认为,“对于现实题材作品不遗余力地创作、投资、播出,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文化自信”。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多面开花,像《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式离婚》《温州一家人》《小别离》《欢乐颂》等一批质量上乘、口碑良好作品的涌现,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共鸣,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这些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既能表达现实的温度,又能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文化的厚度,不仅让观众受益匪浅,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聚了能量。
革命历史作品生动鲜活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前进。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都是历史的镜鉴。比如,像《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太行山上》《绝命后卫师》《长征大会师》《寻路》等作品,都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一个主题:对信仰的坚守。这些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极富艺术个性的作品,塑造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为人们记录下那段红色岁月,对今天的共产党员仍有启迪作用。
《海棠依旧》重视审美意境的营造,生动呈现了周恩来在决定国家命运关键时刻的非凡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彭德怀元帅》以纪实风格还原彭德怀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性、有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太行山上》讲述了八路军129师在邯郸战斗生活的6年时间里所缔造的“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为这段历史填补了影像空白。《长征大会师》开创性地用红军长征的几次会师表现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颇具史诗风范。《绝命后卫师》再现红34师官兵在红军生死存亡关头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充满悲壮气氛……
近年来,生动鲜活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荧屏上备受好评。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之所以常写常新,是因为这是一座文艺的富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忘记了出发的路,忘记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就可能违背初衷,甚至会走向反面。”
这些作品的推出不仅仅是为了回顾昨天,更是为了启示今天。
海外市场捷报频传
2011年,《媳妇的美好时代》走出了国门,受到了非洲人民的喜爱,不仅让坦桑尼亚观众了解了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且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当地。随后,《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等多部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及、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播出。越来越多非洲人通过观看当代中国电视剧了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非洲人对中国产生兴趣。以影视为纽带,相隔万里的中非两国民众越走越近。
2013年,由王丽萍创作的《生活启示录》讲述了一个关于“姐弟恋”的浪漫爱情故事。而这样一个接地气的故事,如今正在蒙古国热播。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已经成为蒙古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故事。
2015年,讲述四对男女青年情感爱情生活的青春励志剧《北京青年》译制版登陆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主演李晨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以“最具反叛精神的有为青年”形象在海外获赞无数。《北京青年》已经成为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桥梁,而剧中展现的当代中国青年的风貌,也让外国观众耳目一新。
近年来,《欢乐颂》《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亲爱的翻译官》《如果蜗牛有爱情》等在加拿大、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播出后,反响热烈,很多观众都表示意外,“原来中国的现代爱情剧这么好看”。这些优秀的国产电视剧作品立足当下,向世界观众展现了一个时尚、现代、朝气蓬勃的中国社会。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梓轩表示:“这些作品为海外华人以及与中国有着共同文化记忆的人们提供着一个美丽而生动的中国,一个精神上、文化上的认同空间,也为非华语观众打开了认识中国、感受中国的一扇窗。”
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犹如一张张文化名片,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用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潮流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表现故事和传达思想时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生活智慧为载体,因而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在艺术方面,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影像语言更加具有现代感;在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今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年会上作主题报告时介绍,2016年通过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208部、47802集。与2015年相比,部数增加49部,集数增加4130集,说明创作生产仍处在投资活跃期。毛羽表示,“中国电视剧处在发展黄金机遇期。”
一直以来,对中国梦的形象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描绘,是最重要的文艺创作命题。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类型更加丰富、质量稳步提升,涌现了一批精品力作。《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三八线》《绝命后卫师》等写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受到欢迎;《小镇大法官》《警花与警犬》《人民检察官》《谜砂》等公检法题材电视剧类型化讲述赢得观众认可;《欢乐颂》《好先生》《小别离》《我的前半生》等温暖而又明亮的都市题材电视剧受到欢迎并带动社会热议;《致青春》《神犬小七2》《麻辣变形计》《遇见王沥川》《微微一笑很倾城》等表达年轻人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青春偶像剧渐呈新面貌;还有《金水桥边》《傻柱》等表现中国现当代社会变迁、展现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理念和社会变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备受关注。
这些电视剧作品用精彩的中国故事感动观众,以崇高的理想照亮人生,以昂扬的格调振奋精神,以美好的情操净化心灵,较好地处理了理想与现实、创新与坚守、奉献与索取、追求个人幸福与实现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信仰、情感、关怀化解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实现了用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新风尚。
三主创畅谈如何打造精品
导演毛卫宁:
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拍摄《平凡的世界》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导演毛卫宁说。从50后、60后青年的奋斗史到70后、8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根据路遥同名代表作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用平实却诗意的风格将一段农村大地上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弘扬质朴而深刻的“黄土精神”,开创了年代精品大剧的先河。
小说刚问世,毛卫宁就读过,但真正接到拍摄任务时,他心中还是忐忑的。毛卫宁感慨道:“那两年我没做别的事,就是反复琢磨如何复原当时的历史氛围,生活在自己想象的‘平凡世界’里。我心里总想,原著作者路遥要健在,会怎么看待我的拍摄。在这场时空对话中,我决定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
正如路遥在获茅盾文学奖时发表的感言中所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它歌唱。”无论何时,人们内心深处都有对真善美的眷恋和向往,都会由衷地尊敬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改变生活的劳动者。因此,面对影视圈的浮躁现状,那些着力表现人民生活,在开掘人类经验与心灵时能达到一定深度、广度和高度的现实主义作品仍必须占据主流地位。在毛卫宁看来,浮躁和猎奇永远是文艺作品的天敌。深沉的好作品,虽然刚刚面世时不见得能迅速获得多么火爆的反响,却能静水流深。随着时间推移,将精神力量慢慢渗透到观众的心田之中。“《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作品。孙家兄弟自强不息的精神长征之路,让身处不同时空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投射和共鸣。我们的创作与其说是给观众如实展示剧中人的平凡生活,倒不如说是希望人们透过剧中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来审视自己的平凡世界,进而获得某种不平凡的力量。”毛卫宁说。
导演陈力:
用细节诠释 用情怀创作
由陈力执导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堪称一部穿透历史的心灵诗篇、一段烛照现实的人格咏叹,通过荧屏走入观众的视野之中、心灵深处,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谈及《海棠依旧》这部电视剧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陈力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表现的内容与当下相隔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所以,用真诚的创作态度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成了我百试不爽的创作法宝。”
在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观赏需求发生了深刻改变。而一些创作者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依然喜欢以硬性灌输的手段架构故事情节,用高举高打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陷入不接地气,观众反应平淡、无法形成社会舆论热点、对主流价值传达发挥的作用有限等尴尬处境。陈力认为,拍电视剧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让今天的普通人和昨天的伟人、英雄对话,才算是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倾听时代呼声,回应社会潮流,让作品所要表现的历史故事与当下现实产生勾连。
“拍戏前,我们翻看了很多资料,不断地开会交流学习,力图做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对周总理形成深刻认识,进而能走进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走进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做到用细节诠释,用情怀创作。”陈力介绍道。作品在将镜头聚焦周恩来总理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真实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披荆斩棘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的同时,以伟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从家人、常人的视角表现周总理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周恩来深爱家人,却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他们要求近乎‘苛刻’,从不特殊照顾。比如,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补贴身体不好的弟弟,让他提前退休。还有他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与养女孙维世的亲情,这些情节看似家长里短,却能在平凡中照鉴伟大,从世俗中走向崇高,让观众亲而近之、近而敬之。”
在这样的坚持下,《海棠依旧》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对此,陈力感到十分欣慰:“很多年轻人跟着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看,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开始自发追剧。在互联网时代,影视行业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的情况下,主旋律电视剧能对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着实不易。”
编剧王丽萍: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的启示
7月17日至8月9日,由王丽萍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剧场”播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追捧,收视率达5.93%,市场占有率达23.62%,在同期播出的电视剧中位居第一。除了被翻译成蒙古语的《生活启示录》,还有在非洲播出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在日本、英国播出的《大好时光》,王丽萍编剧的作品仿佛一扇窗、一道门,引领着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走进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感受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的美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魅力。“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我们只需仔细深入地观察,真实细致地反映,并用温暖、美好的方式表现,这样的作品就能触碰到观众心中柔软的地方,使其受到感动,获得启示。”
近年来,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强势回归。数量多了,但其中能直指人心、获得观众和业界广泛好评的作品却仍然有限。“每个人的知识面和经历都有局限,编剧不可能是百科全书。所以,要做有品质的电视剧,必须深入现实肌理,细致体察时代发展变化,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敏锐捕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事件和代表人物,再融入自己的独到领悟,这样才能保证作品拥有真实的力量。”王丽萍举例说明,我在上海电视台的婚恋节目做了十年嘉宾,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男性偏小、女性偏大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大部分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姐弟恋难以接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在《生活启示录》中设置了女大男小的人物关系。该剧播出时,观众的接受程度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网民转发微博:“赐我一个鲍家明!”再比如,为了写好女主角在妇产医院当保安的戏,我专门跑去找医院保安聊天、交朋友,观察他们的服饰、神态,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
不只是《生活启示录》,还有《婆婆媳妇小姑》《保姆》《我的美丽人生》《我家的春秋冬夏》《双城生活》……王丽萍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的名字成了都市生活剧的一块招牌。对此,王丽萍表示:“生活是冒着热乎气儿的,它永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有活力。如果没有被触碰感动过,作品就是干枯的,所以编剧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激情,对他人的生活充满好奇。这十几年来,无论是否做戏,我都与普通群众站在一起。作为社区艺术团的名义团长,经常和邻居们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在这一来一往之间结识了不少朋友,听到了很多故事,积累了大量素材。这些内容正体现着我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可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号,它是电视人的必修功课和职业素养。”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