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唐宋元:看谢洪导演话剧《高腔》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8日 10:12 来源: 四川文艺网


我一向认为,看戏剧的正式演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而看戏剧的排练是一种更高雅的艺术享受。何出此言?因为正式演出看到的是排练的结果,而戏剧排练看到的是创作的过程。严格地说,话剧演出每一场都是一次创造,但这种“创造”已经带有了某种定式,而话剧排练则“原始”地,或者说是“赤裸裸地”展现出编剧创作、表演创作、导演创作、舞美灯光创作、音乐音响创作等由坯胎至完美婴儿诞生的全过程。对于观众来说,这其中还包含着许多的秘密。我曾下过一个“结论”:真正要了解舞台艺术,不看排戏则难以宣称“真懂”。我看过谢洪导排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还写了一篇短评《一声声的震撼》在报上发表;这次谢导又排话剧《高腔》,我当然不能与“更高雅的艺术享受”失之交臂。

9月20日下午,成都秋阳明媚。我走进总府路“人艺戏剧工场”排练场时,排练已经进行。便装的演员们正在排第一场:《戏楼》。台上有19位演员,加上一位妇女背上的婴儿,一共是20人,一个较大的场面。这是对昨天的成果进行回忆性复排,有如“还课”。

导演席上坐着谢洪导演,他好像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其实排练场里并无阳光,是他一头金发,一身黄色衣裤,在灯光下一瞬之间传给我的感觉。并且,我联想到这个戏的前景会一片灿烂辉煌,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祝愿吧。刚刚找位子坐下,我就被排练中的场景吸引了。

省里头派到花田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丁从杰想给大家一个见面礼,自费请村民看一场戏。而村里的一些人认为这个第一书记意在讨好人,想对他进行“一票否决”。谁知一场《穆桂英挂帅》因为村路太烂陷住了演出队的汽车,演不成了,而事实上,在我看来,一场真正的戏剧正在上演。村民与村干部,村干部与第一书记,村民与村民,他们之间各种藤藤蔓蔓的关系,甚至某些难以言明的隐秘,包括一二十年的恩恩怨怨,全在戏演不成的时候自然而真实地流露出来了。当然,由于才“坐排”了两天,实排这场戏的时间也才半天多,戏还显得“生暴暴的”,不时有点台词卡壳,也有行体动作不够到位,一些走位不够准确,一些表情不够自然,但戏还是吸引了我。这一段演下来,谢导便开始进行总结和点评。

由于时间紧,这个戏要在40天内排出并上演,剧本也需要边排边改,一些入选的演员因某种原因一时还不能到岗,剧组本来就选用了一些业余演员,现在还有一些“替补”演员,因此,排练场很有一种“课堂”的感觉。谢洪在总结和点评时犹如一位教师,不时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相关理论与演员进行沟通和指导。为了启发演员进入角色,谢洪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位知识分子型的演员,白种人,而奥赛罗,莎翁四大悲剧的主角,一个叱咤风云的黑人统帅,一个因轻信受骗而无比嫉妒,最后亲手扼杀了自己最爱,也最忠实于对他的爱情的高贵美女苔丝特蒙娜。演员斯坦尼与角色奥赛罗距离很远啊,怎么办呢?谢洪讲斯坦尼如何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慢慢地,他感到自己声音变浑厚了,身材变魁梧了……表演的核心是什么?是创造角色丰富的内心生活,内心空,角色只能是躯壳,说了台词也没有感染力。大家在舞台上,“我就是角色”。怎样表现角色?(1)调动你的人生阅历(2)加强你对角色的理解(3)创造你在现场的形体与语言处理。总之,这里有一个理论性问题,就是“角色的远景”和“演员的远景”……联系理论对演员表演进行点评,是谢洪导排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谢洪指出现在的情况是: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表演,这不错,但只是在自己表演,没有注意和他人的配合。演员在台上还是要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角色,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瞬间配合整个戏的行进,每个人的反应都不能迟钝。谁的角色感增强了,谁的心理内容还空,哪些人物的关系还要加强,下面还要细排,哪个人昨天力度够,今天却还欠缺了点……谢洪都说得演员口服心服。总之,要人人有戏,要善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整个戏却是要有机统一的,不能支离破碎。

对于主角、第一书记“丁从杰”,谢洪说,关于人物的“大数据”,还要请编剧拿出来,而你,由于你是四川扶贫干部的代表,承载的东西太多,一出场就要有说服力,即要有人物的魅力。起初,形体不是特别有劲,但要逐渐强起来。作为“四川人艺”的子弟,谢洪比最近几任人艺院长都更了解人艺的历史,因为他几岁就站在台口看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排戏演戏。孙滨,人艺的台柱之一啊,他个子并不高,可是内心丰富得很啊,在台上那个风采,既可以是那个在黎明前死去的足球中锋,也可以是老实巴交的四川农民,在男一号的位置上稳居三十年!凭他漂亮的台词,准确的形体铸就了他的表演艺术。“丁从杰”,你出场后对村民有两次鞠躬,你要每次有不同,要有递进,内心的东西很多,特别是第二次,更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十二分的真诚。讲山果的故事要动人,目光要与村民的观众有更丰富的交流,台词节奏要加快些,但又要注意层次的变化……

在短暂的中间休息时,谢洪导演告诉我,他排这个戏,决定采用现实主义,准确地说,是要用“精确现实主义”手法来处理全剧。但是,他又打算不时在剧中增添一些象征、浪漫,富有寓意的表达。我则建议他请人做好导排记录,这是目前四川的一个大戏,全社会都将十分关注,通过这出戏,可搞出一部理论与实践相接合的著作。我记得,前辈的《导演计划》,《金山导演话剧》等著作,对于戏剧艺术的后学们都是十分有益的必读书。我辈在中国教育高校十年不招生、文革后首都六大艺术院校首届二届招生中进入“中戏”的学子,也已到了应该进行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创建之时了。

正如看戏必须要有高潮,我这次观排的高潮,在总结和点评后的“再排”中到来了!三十秒活动操,对口腔、面部、行体稍做活动之后,谢洪双目中激情澎湃,一声令下,排练就如正式演出开始,不——是等待《穆桂英挂师》好戏开始也即是等待“第一书记”到来的“现实生活”开始,小小的排练场一下子生动起来——川北农村花田沟一个“万年台”前,演员们情绪饱满地投入了排演。虽然戏的进程不时被谢洪“打断”——作为导演,他在以艺术的火眼金睛观看着每个演员的表演是否适度,他要品鉴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交流是否到位,他要把控整个戏的行进节奏并使其达到有机统一,每一次打断就会有一个小高潮出现。我感到谢洪抖擞着大将之风,沉着地应对着舞台上的千变万化。这个时候他喊一声“停”,对我来说,并不是戏的中断,而是好戏的开始——他高度集中自己的艺术神经,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像“上帝”一样感应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任何一个演员的一丝闪失都逃不过他的视线。每一次暂停,谢洪都从艺术上分析着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做,他还底气十足地为演员做示范。我冷眼旁观,但我由衷地感到,每一次暂停之后,接下来的戏就增色几分。因为暂停时,谢洪以他的深厚的导演功力对演员的启发,与演员的交流“擦”出了艺术的火花——谢洪抓住每一个机会把隐秘处的戏“扣”(KOU,一声)出来,使平湖生波,使淡中见奇,时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效。对我而言,这种由“停顿”产生的“小高潮”,不断地涌动而来,汇集成“钱塘潮”,冲击着我,使我获得一些艺术的顿悟,也获得观剧的丰满享受。

我的老师、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有一句名言:“戏剧就是行动。编剧是行动的提供者,导演是行动的组织者,演员的行动的体现者。”作为戏剧行动的组织者,谢洪,必须点赞!


(注:话剧《高腔》,根据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原著:马平。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7年第8期,《小说选刊》第9期转载。编剧:廖艺力)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