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里,十万余件文物以4K高清影像呈现于云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走进大众视野;广东潮汕的英歌舞,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成为《魔域》“蛇年幻兽”的灵动原型……当数字技术与文创产业相遇,曾经“养在深闺”的文化遗产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重塑文创生态、融入当代生活。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文创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各类创新探索更为其“破圈”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让文物在数字世界“开口说话”。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其活化利用长期面临各种现实困境,因材质脆弱而难以频繁展出,静态陈列方式也难以传递文物背后的文化纵深,传统保护手段在“展示”与“保存”之间陷入两难。数字孪生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破解这些困局提供了新路径。比如,依托高精度三维扫描、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等技术集群构建的“数字孪生”体系,通过数据建模还原了文物的材质结构、工艺细节,并为文物搭建出一个可交互、可拓展的虚拟空间,让文物从“展品”转变为“讲述者”,在数字世界中实现“重生”。前段时间,首都博物馆推出“看·见殷商”特展,参观者佩戴MR设备后,可以像在现实中一样“拿起”文物进行近距离观赏,造型独特的妇好鸮尊也会在参观者身边轻盈飞起。此外,参观者通过MR技术在临摹甲骨文时,也能触发奇幻的机关特效。这大大提升了文物信息的传播效率,也催生了“云展览”“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消费业态。
“AI+短视频”成为破解文创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密码。文创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本质是优质内容生产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的“连接鸿沟”。在传统文创传播模式下,往往覆盖有限、表达方式单一。随着AI技术深度嵌入短视频创作、分发与互动的全链路,“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正逐步被突破。短视频平台的AI推荐算法可以突破传统传播渠道、内容及对象的单向性逻辑,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时长、点赞偏好、搜索关键词等行为数据,结合用户的文化标签,构建更精准的“文化需求画像”,实现内容与用户的交叉匹配。今年3月,江苏广电推出的一个AI短视频作品,将《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一唐代名画中的人物重塑为“节气合唱团”,借鉴彩虹合唱团的音乐风格,利用AI生成的轻快旋律与诙谐歌词,让古画人物演绎春分习俗。“AI+短视频”的融合实践推动文创传播实现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跨越,为文创产业构建了从“技术赋能”到“精准触达”,再到“情感共鸣”的全链条价值升级路径。
大模型驱动文创IP爆品化。在传统文创IP开发模式下,创意生产高度依赖人工经验,设计周期长,试错成本高,而且跨媒介叙事能力薄弱,用户粘性与商业价值受限。大模型可以较好地破解上述困境。比如,通过构建“文化元素知识库”,可以快速解析文化母体中的符号体系、色彩逻辑以及叙事脉络,再结合当代审美偏好自动生成多版本的IP原型脚本。此外,区别于传统IP的“一次性开发、标准化输出”模式,大模型支持IP的“动态进化”,让产品能够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推动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共建者”。在第21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AI智趣喜羊羊”“AI智趣懒羊羊”两款智能玩偶成为全场焦点。产品在外观和音色上还原了经典角色形象,分别对应“乐观聪明”与“佛系打工人”的性格设定,并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支持通过对话反馈优化角色性格设定,支持OTA云端升级确保内容持续迭代。大模型凭借算法引擎对海量文化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可以解决传统开发中文化元素转译不精准,用户需求洞察滞后等问题,并且依托AI的创造性输出,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表达,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当故宫纹样在数字空间绽放,当敦煌飞天融入元宇宙社交场景……数字技术为文化注入新的表达形式,文化则赋予数字技术人文温度。二者融合不仅充分体现、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有效构建起“科技向善、文化向新”的崭新业态。数字赋能,让文脉得以传承、得到更新,其技术路径给人启发,打开场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