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在春熙路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反映四川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历史性变化,四川省文联、四川省视协精心策划、省视协播音主持专委会指导创作,联合全省21个市州电视台共同推出了《主播看四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精品节目展播》大型电视行动,通过21个市州主播的视角和电视报道,全方位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各地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民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美丽和谐繁荣的四川新形象。这档节目在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和在爱奇艺“四川地方站”爱频道同步上线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很多观众留言或反映,通过收看这档系列节目,看到了一幅壮丽的四川改革开放图景,看到了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
《主播看四川》的主题是改革开放40年,这是一个大题目。如何表现这个大主题?《主播看四川》巧妙地借助了“主播”这个元素,让各市州台的主播当导游,从主持人的视角,运用情景性、情节性、体验性等手法,在屏幕上带领观众去领略本地在改革开放后所发生的壮丽变革。
这个策划可谓抓住了两个看点:第一个看点是受众的观赏心理。众所周知,电视台主播是各台的“台柱”,也是各个台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代表,看节目首先看的是主播,观众记得最清楚的也是主播。平时他们在演播厅出现,字正腔圆地播报,可以说是“职务传播”,这次的电视活动,则需要他们走出演播厅,走进城乡、走进百姓生活中,那么,这样的传播就需要“人性传播”、“魅力传播”,它带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新鲜感。
第二个看点是《主播看四川》事实上给各台的主播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主播相互之间需要“较劲”,需要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出实招、比创意,这同样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看点。因为每个台的主播都要出现在同一个电视屏幕和网络平台上,相互之间就有了一个形象、风采、功力的较量,这也促使每位主持人一定要做足功课,以最好的形象、最好的表达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不仅仅是主播,这样的较量也体现在不同的团队之间,正如遂宁台主播邱栩所说:“整个节目历时四个多月,第一次花这么大功夫做节目,第一次尝试一镜到底,,第一次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这既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比拼的竞技场,所以我们选择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为呈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遂宁与众不同的改变和城市之美!”
正所谓走进实地才有真情感,脚沾泥土才有活语言。21个市州的主播们走进现实中,各自亮出了自己的实招,很多颇具创意,可圈可点。
成都电视台主播走进成都地铁站,通过一张地铁票引出成都交通发生的大变化;广元电视台主播直接坐进西安到成都的客运高铁,带领观众体验蜀道变化的天壤之别;德阳电视台主播对本市的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田园等四张名片如数家珍;泸州电视台主播引领观众看交通、品红酒、吟诵诗篇、骑共享单车;资阳电视台主播通过个人成长的经历说资阳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变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眉山电视台五位主播分别串起“城市变迁”、“东坡文化”、“休闲宜居”、“东坡味道”等版块……这些设计,不仅具有情节性、情景性,还有情趣性,很见创意,值得点赞!
事实上,为了做好这档节目,各个台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的当家主播出来当“导游”。他们行走在本市州的城市乡村,在最高最寒冷的鹧鸪山顶,最远最美丽的稻城亚丁,还有攀西走廊、秦巴山区等等,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把本市州最有表现力的场景和最有特色的生活奉献给观众,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令人振奋,而他们自己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
《主播看四川》每集15分钟,每天播出,从形式上来讲是一档综合报道。面对“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示”这样的大主题,面对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市州电视台精心策划,把时代大主题与本市州的特色主题结合起来,用本市州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令人振奋的壮丽画卷。通过这些成果的展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来之不易,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变化。
首先是城乡变化。这是观众最有真切感受的,也是各个台重点表现的。各市州电视台利用航拍等现代拍摄手段,配合主播行走在城市乡村的情景性、体验式采访,形成恢弘大气的影像,充分展示了主播们所在城市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太古里的新潮、眉山宋城的典雅、德阳城乡的时尚、遂宁海绵城市的舒适、泸州港口的兴旺、嘉州夜航的灯影、自贡灯会的璀璨、攀枝花城市的宜居,还有雅安芦山震后重建的新房、广安农村成排的农民新居等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是交通的畅达,这也是广大观众深有体会、并且最具四川特色的。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况,在主播们的寻访之下,已经荡然无存。成都地铁的纵横,谱写了这座现代城市的交通新篇章;鹧鸪山隧道的打通,拓宽了藏区发展的新天地;西成高铁的运营,让昔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更有花了16年时间建造的四川第一港——泸州港的诞生,结束了四川没有出港口的历史。在主播们的引领和各市州台的镜头下,四川水、公、铁、空的建设成就得到充分展示,形象地阐释了四川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和作为。
第三是百姓生活。百姓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对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最有发言权,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也最有说服力。各个台的主播们很注意从具体事件切入温馨而绚丽的百姓生活。甘孜海螺沟的“五星级”厕所、丹巴甲居藏寨三姐妹的旅游民宿、阿坝理县苹果的走俏、广元深山农民的核桃产业、广安乡村电子商务与世界的零距离交易、攀枝花阿署达康养小镇的宜居、遂宁市民颂扬海绵城市的清音,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贡的一盏灯、内江摄影记者的一本相册。“一盏灯”带来了产业的转型,是改革开放后百姓美好生活的象征;一本相册记录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灯一亮就该回家过年了”;“这本相册记录了时代的巨变。”这些细节和语言,很能触动人心。
最吸引人的是城乡变化,最打动人的是百姓生活,最发人深思的是前后对比。各市州台主播们抓住了“场景”、“物件”、“百姓”三个要素来表现,通过实地采访和前后对比,在现实层面有亮点,在前后对比见深度,从而使这档综合报道接地气,暖人心。
三
《主播看四川》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大型电视行动,各市州台的主播们在节目中的表达与风采值得充分肯定,其播出的节目也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有一些问题值得总结与探讨。我认为,主要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行走”与“融入”的关系。应该说,本次电视行动对主播的要求是明确的:在演播厅里播报是主播,但是走进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就是记者,《主播看四川》要求的就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了主播在现场就要处理好“行走”与“融入”的关系。要通过情节性、情景性、体验性的设计,让主播的报道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但在节目中,有的主播走在乡村依然是用演播厅播报的方式来说话,只是“行走”而没有与周围的环境“融入”,对现场采访的对象和提的问题也没有设计,因而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水准。
二是现实层面的报道与历史层面的回顾的关系。应该说,《主播看四川》是一档有深度的综合报道,而不仅仅是现实层面的成就报道和某一方面的城市推介。深度主要靠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这样节目才有纵深感,也才更能触动观众的心灵,引起思考。但是我们在节目中看到,有些台只是侧重在某一方面的推介,或者某些单位的介绍,缺乏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因而缺乏历史纵深感,从而影响了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这个主题的深刻体现。
三是采访改革开放的关系人与现时人的关系。在节目中出现的采访对象,更多的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让这些人来说感受,会有深切地体会,会更有力度。而在节目中,采访现时的人物比较多,采访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比较少,这无疑影响了节目的深度和力度。像广元深山的老农、阿坝理县的果农、内江摄影家老戴等这些在改革开放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应该在节目中更多地出现。
四是主播视角与客观展示的关系。主播的引导介绍与短片的客观展示应当相交相融地表现,在结构上可以借鉴起承转合的戏剧手法。主播视角是一种直线表现,客观展示是一种宽度表现,只有把主播引导与客观表现结合好,才能把握好叙事节奏,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如果只是主播引导介绍而没有短片客观展示,或者比例不恰当,结构不讲究,节目就会显得单调而不生动,影响传播效果。
电视媒体是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的记录者、报道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电视媒体无疑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在过去,限于地域等客观原因,四川各电视媒体的报道呈现出单打独斗的态势,没有形成合力,因而也无从展示伟大变革带来的恢弘画卷。所以,这次四川省文联、四川省视协策划组织实施的《主播看四川》大型电视行动,无疑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创新举措。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对于培养播音主持界新秀和挖掘领军人物,营造钻研业务、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态,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举措所带来的传播效应,不仅明显增强了四川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举行这样的大型电视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永刚)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