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放水节隐藏符号闪耀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09:09 来源: 四川文艺网

藤、布:拜水大典隐藏的文化符号

每年4月4日清明节,都江堰都会举办充满浓郁民俗风味的放水节。被誉为负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天府第一盛会”。该节始于公元978年,一年一度,后人以此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它展现了川西民俗文化,再现了成都平原漫长的农耕发展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民族精神,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放水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拜水大典。"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杩槎上的绑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槎解体倒下,江水顷刻奔涌而下。在现场,水是如此柔美,宛如婀娜少女般妩媚,却又那么雄丽,似乎浑然融入了大禹、杜宇、螯灵等先贤们的血液,汹涌而下,势不可挡。整个画面蔚为壮观、波澜壮阔,在江水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的咆哮刹那间,让你深感人类智慧的伟大和神奇!


(古蜀先民的伟大和智慧)


杩槎是将三根树木棒的顶端都用粗壮绳索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现场粗绳绑扎的三棵大树棒如金字塔状,给人一种古朴粗犷向上的感觉。仪式中,麻绳、竹绳、竹笼、杩槎和各种服饰,仿佛就是“藤”、“布”文化元素的演义,水是否也绽放出新的生命,穿越千年历史,把古蜀治水先贤和李冰父子的精神血液融入滔滔江水,接引到了蜀人族群之中,一起共舞,一起欢呼。

都江堰放水节拜水大典给我们深刻展示了三个符号元素:水、藤、布。


(拜水节水、藤、布代表图片)


藤、布:民俗和文化的代表元素

每年的放水节都是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的绝佳机会。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青城山的自然风光以及道教文化是构成都江堰世界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放水节里更容易让游客感受到其独特魅力。青城山道教建筑的一大特点即是就地取材,融入自然,所以藤、棕、竹是古蜀先民们搭建房子的重要材料。同时,这也致使四川的藤编、竹编、棕编、蜀锦、蜀绣以及织布技术名扬海内外。

“藤”和“布”是支撑拜水仪式的主要内容。这个内容元素丰富多彩,其应用无限广阔,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以藤、布为代表的这些四川传统手工艺对很多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藤编、竹编、棕编等民间手工艺制品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家具、茶楼、咖啡厅、装饰工艺品等领域。农耕时期,四川地区一些传统村落里的原居民常常会在农耕闲暇之余,以土生土长的天然藤蔓和植物苎麻为原材料,按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藤编、竹编、棕编和用于遮身保暖的棉麻、夏布等生活日用品。

四川“藤”的产品分布广泛,怀远、隆昌、达县等地区的藤编,平乐、聚源、青神等地区的竹编。在“布”众多产品范围中夏布最具代表性,夏布其实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麻布,因其透气性好,以前主要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故名夏布。生产夏布的天然植物原料“苎麻”全国也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三地,在世界纺织行业中,因夏布取材天然植物、古老工艺制作,故有“活化石”之称。


(藤、布产品代表图片)


蜀锦、蜀绣就更不用说了,在四大名绣中是最丰富的。这些精美的非遗手工艺产品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是四川民用产品的代表。他们更是先民们通过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持续循环发展的方式,所取得的伟大创造发明,内含“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些宝贵的非遗产品体现了蜀人的创造灵感、想象力及聪明才智,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民众争相购买,成为馈赠和收藏的佳品。

都江堰放水节现场看到的“藤”和“布”元素符号,以及展现的精彩画面。这些只是中国大地“藤”和“布”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只要我们深耕生活,善于观察和提炼。就会发现中华大地上这样的感动和精彩到处都是,随处可见。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将进入新时代”,两回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确定,以“人民来阅卷”的气概和倡导“世界和谐”的声音,充分展示了东方大国的宽广胸怀,给世人展现了当代的大禹精神。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也证明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带动产业最终形成旅游发展理念的确立,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春天的到来。让“藤”、“布”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又具有广泛各民族特征、民俗氛围和文化代表的元素符号,在水的映衬下增添新的晶莹光彩,在“迈向新时代、强国春天来”的伟大新征程中,散发出崭新的时代魅力。(蒋伟)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