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史诗的打开方式——《王火文集》之《霹雳三年》读后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 09:54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茂戈

  《王火文集》十卷十二册共六百万字的文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收集辑录王火《战争和人》三部曲,《霹雳三年》《外国八路》等全部小说、散文、回忆录等作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王火作品全集,是留给文坛和社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年春节期间,我又重温了他的《霹雳三年》。

  王火,是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对于王老的著作,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应是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三部曲。文坛一致评价该书为“一部史诗巨作”!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王老在宏观上把握住了中国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以史为镜,从而上升到战争和人的高度,让读者具有强烈的史诗意识。
  作为有责任的一代作家,在写完《战争和人》之后,王老是不甘心的。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因为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真正让全国人民彻底翻身做主的是解放战争,正如王老所说:“腐烂了的政权结束了,崭新的时代开始了,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不该也不能被遗忘或忽视的三年。”
  《霹雳三年》写的就是1946年6月至1949年6月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惊天动地、风霜煎熬的那段解放战争史。小说由一对年轻的男女新闻记者夏强和丹丹为主角来串连故事,以那三年的上海和南京为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一场举世震惊的方生与未死、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背景下,国民党统治下的“首都”和大都会发生经济崩溃、民不聊生、伪国大贿选丑剧,而地下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爱国民主人士和热血青年奋起抗争……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熟悉王老的人都知道,王老当年正是以记者身份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据悉,1946年,还在读大三的王火作为特派记者,同时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写稿。《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换车误点旅客饱受辛苦,沿路碉堡使人触目惊心》等通讯、特写不断见诸报端,还是大学生的他,渐渐向一名优秀、成熟的新闻记者靠近。“当时还有读者写信到复旦大学,称我为‘教授’,其实当时我大学还未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王火还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新闻记者之一。
  如此,王老在《霹雳三年》小说的创作中,用记者笔法写记者生活,独具匠心地将那三年纷繁复杂、火热沸腾的现实情景生动真切地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有读者问:“是写的你自己?”也难怪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一本书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看到王老当年的影子,其中多有王老直面人生的凝重的思考。如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长卷一样,《霹雳三年》这部长篇小说也确实有他的直接和间接生活,也有众多他所熟悉的人物的影子。艺术作品的个性、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王老小说一贯的艺术追求。王老在《霹雳三年》中致力追求的依然是使自己拥有的独特生活小说化,并有意让它节奏快一些,纪实色彩浓一些,从而干脆简洁,以鸟瞰的笔法,以求和读者的距离更近一些。
  写《战争和人》,王老如是说:“我经历了八年抗战,过敌人封锁线,轰炸、炮火袭击、灾荒……都有经历,生活积累太丰富了,我所写到的地方,都是我去过的,我书中写到的人物凡用真名真姓的,都必定是我见过的或认识的,我的感受不能不写。”写《霹雳三年》,王火又如此说:“写这三年,决定胜负的战争放到背景上去了。我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真实地写那三年中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心灵和命运,通过人的种种见闻和遭际,用人的悲欢离合和生死考验来再现逝去的峥嵘岁月,回溯那段艰难崎岖的历史,用当时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希望精练而厚实地来展开那矛盾丛聚、险象环生的社会环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及许多印象深刻的事件。”
  王老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霹雳三年》与《战争和人》的“打开方式”是一样的。它同样是历史的一面明亮清晰的镜子。以史为鉴,可以明是非、辨美丑、知兴废,尔后方可选择正确的道路,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今天和更辉煌的未来。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