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四川省文艺评论创作研究基地在西南科技大学挂牌。这是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省评协”)壮大文艺评论队伍的又一切实举措。
自今年10月以来,省评协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艺评论,打响川派评论品牌”的要求,已先后在川西、川东、川北三个片区和成都召开了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4场大会,4场头脑风暴。“川派评论”的关键概念、核心要素、艺术风格、代表性人物与群体、历史影响与地位更加清晰,未来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新成立的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青年评论工作专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论工作专委会三大专委会,更壮大了队伍。
两个月来,“川派评论”正式吹响了集结号。
四场学术研讨会 吹响发展号角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关于文艺评论的系列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四川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艺评论,打响川派评论品牌”,在全国文艺评论界确立“川派评论”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使“川派评论”能够“立得稳、行得远”。今年10月以来,4场学术研讨会相继在全省各地展开,叫响了“川派评论”的口号,搭建了文艺评论发展的平台,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
4场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10月16日,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之川西论坛在西昌开幕,论坛确定了“新时代的新使命:川派文艺评论的美学风格、表达方式和历史定位”主题,与会评论家针对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如何把握民族题材文艺创作的时代性等进行了热烈研讨。此次会议还有一项重大的成果——发布《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论坛西昌倡议》。“倡议”呼吁“川派评论”要站得住、走得远、有成效,切实为繁荣我国我省文艺评论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10月24日,研讨会的川东论坛又在达州市巴山文学院开幕。来自全省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川派评论”理论与实践,共论川东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响应川派评论“西昌倡议”,论坛还提出“川东行动计划”。在“川东论坛”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针对四川文艺评论的实践活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川派评论的“明砍”风格,这是从方法论上对川派评论的一种概括,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四川表达”。这一表达,从“思想高度”“思维硬度”“逻辑强度”“审美温度”“社会热度”“传播速度”等18个方面,丰富了“川派评论”的内涵。
10月31日,“打造评论川军理论研讨会川北论坛”在广元举行。为响应川派评论“西昌倡议”,《川北文艺评论行动计划》在会上同步推出,呼吁川派评论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做大品牌影响力、扩大评论内涵进入主阵地,融合评论媒体掌握话语权。
“川派评论”系列研讨会的最后一站放在了成都,于11月28日在成都召开。这既是全面总结系列研讨会成果的收官之作,规划“川派评论”的未来,更是正式吹响了评论川军的集结号。省文联党组高度重视“川派评论”“评论川军”工作,提出:一要牢牢把握文艺评论方向;二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自觉肩负职责使命,着力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表率;三要始终坚持把“做人的工作”作为核心任务,建强川派文艺评论家队伍,提升协会的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建设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评论川军队伍。
三大专委会 为川派评论注入活力
“川派评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论,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当前文艺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与挑战做出积极应对。在“川派评论”系列研讨会的最后一站,省评协特别成立了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青年评论工作专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论工作专委会三大专委会,既是健全机构,搭建会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提升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旨在广泛而深入地引导文艺创作,切实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为“川派评论”开拓新局注入活力。据悉,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论工作专委会均属全国范围内省级协会中的首家。
在省评协的构想中,无论是青年评论家还是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都是川派评论的主力阵容之一。
李明泉表示,从古至今,四川走出了一大批评论家,从古代的苏东坡、杨慎到近现代的郭沫若、何其芳、蒋孔阳、王朝闻、毛星、吴野、何开四、仲呈祥、王一川、尹鸿、任芙康、饶曙光等,都在文艺评论领域发表过精辟独到的见解。“成立青年评论工作专委会,希望能把充满创作热忱的青年评论家凝聚在一起,针对文艺创作的不同领域积极发声,引领创作、引领风尚。”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则准备将体制外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团结起来。省评协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体制外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产生过很大影响,却很少和评协发生联系。独立学者陈亚平,作为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语言空间美学理论家,在他的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此次评协成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专委会,陈亚平应邀担任专委会主任。据介绍,未来省评协将以专委会为阵地,将体制外的艺术策展人、网络评论家等评论工作者整合起来,形成“川派评论”更大的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论工作专委会的成立,得以让人期待把四川丰厚的非遗文化与评论优势相结合,推动四川非遗的传承保护利用。非遗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精神的密码,其中的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民歌民谣等都属于文艺的范畴。非遗评论专委会的成立,将针对非遗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以评论的方式出谋划策。
据悉,三个专委会成立之后,将主动开展专业性、学理性评论活动,搭建会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凝聚更多的评论人才,推出更好的评论成果,为繁荣发展“川派评论”,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思想引领、美学价值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