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川派评论”工作座谈会现场。
在新的时期,文艺评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使命,拥有怎样的表达方式?衡量文艺评论优劣的标准又是什么?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就此进行了阐释。他表示,文艺评论家一定要有全局观、整体观,去思考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找寻具有中华文明特点的文艺评论标志性的概念和符号。文艺评论一定要坚守良知、真理和对美学的追求,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文艺创作的“镜子”和“良药”,建立起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中国当代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要敢于亮剑
问:在《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论坛西昌倡议》中,专门提到了“讲真话”,当下文艺评论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讲真话,是文艺评论的本质属性。现在有些文艺评论渐渐失去了批评和批判的锋芒,只说好处,坏处语焉不详,对整个社会风气、文化生态出现了误导,文艺评论也失去了自身的尊严感。评论要敢于亮剑,表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亮明自己的批评观点;要具有批判性,勇于展开论辩和驳难,捅到痛处,陟罚臧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善于剜烂苹果,旗帜鲜明讲道理,率性犀利说真话,应该一语中的,正如巴地谚语所说的那样“月亮坝里舞大刀——明砍”。
问:“明砍”应该怎么砍?
答:“明砍”评论不是胡砍、乱砍、瞎砍、蛮干,搞语言暴力、言辞夸张,故意撒野吵架以吸引眼球,尖酸刻薄以骂人为乐事。“明砍”要认清批评对象,了解言说环境,掌握思想武器,集中评判力量,寻找发力点和爆发点,有如庖丁解牛,势如破竹,运斤成风。
我认为“明砍”评论应具备平和态度、思想高度、思维硬度、逻辑强度、问题精度、人文气度、理论厚度、视野广度、认知深度、批评力度、能指适度、审美温度、引领向度、价值长度、社会热度、辞章风度、传播速度、反馈量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练就新时期文艺评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过硬本领,才能“砍”得稳准狠,“砍”出麻辣烫,“砍”得让人服气,“砍”出灵光四射,让“明砍”充分显示出“川派评论”的特质特色和精气神。
川派评论不是圈子评论
问:四川提出了打响川派评论品牌,和其他的评论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答:“川派评论”并不是只研究四川和四川作家的作品,绝不囿于地域、不囿于小圈子,而是具有国际视野、国家立场、人民情怀和巴蜀特点的评论。说川派,只是其语言风格可能具有四川人麻辣烫、幽默诙谐等风格。未来,四川的文艺评论家还是应该坚守评论本质,坚持全局观、整体观去思考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努力建构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文艺评论表达和传播体系。
问:文艺评论家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发力?
答:首先应该苦练内功。评论家要在知识结构、理论储备、文学修养、哲学素养等多方面有更多的提升,评论文章才能有穿透力;其次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通过评论引领创作,浸润心灵。要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四个维度来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如果说文化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那文艺评论就是这种力量的理论支撑、价值引领和美学范式。作为文艺评论家,我们应该主动思考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做什么贡献,怎样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力量、提振民族的精神、凝聚人心等命题。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文艺评论也应调整表达方式。文艺评论家应该有几支笔,在不同的平台,评论笔法应该不一样,让自己的思想能够走进社会、走进民间,让思想为大众所接受。文学评论语言需要一些高深的学术思想,也需要面向大众的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所有文艺评论家要面对的考验。我们只有积极占领阵地,才能让文艺评论真正为文化发展繁荣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问:未来川派评论在做大做强文艺川军,赋能文化强省建设中将有哪些切实举措?
答:过去四川文艺评论很少针对某一部有重大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或某一重大文艺现象,组织进行集中、深入探讨式的评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后,我们及时发出倡议,涌现出关于抗击疫情的评论和其他文艺类稿件多达155篇。未来,我们希望针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蜀兴川等重大主题的文艺作品展开相关研讨,通过文艺评论助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