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提升国家形象,向世界传播爱与和平 ​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4日 16:56 来源: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陈晓燕

从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算起,地球上先后存在过约5亿种生物,至今尚存的约有1000万种,很多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大自然淘汰。

大熊猫的诞生远早于人类文明,它们栖息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中,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和第四纪冰川的洗礼,顽强地生存下来。这种早在800万年前就出现的稀有物种还保持着原始的外貌特征、生理习性,成了当今地球上动物的“活化石”,原始生命的“遗老”。

人类学科认识大熊猫的历史并不长,从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算起,只有150多年。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大熊猫一经发现就有了“国际范儿”,它的乳名有很多,如“黑白熊”“竹熊”“食铁兽”等,但它在国际上的大名只有一个“PANDA”。PANDA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热闹起来,因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关心的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

现在向大家介绍《中国人文标识》系列丛书第一辑里的《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向大家揭开大熊猫身上的神秘面纱,让这种“易危”生物永远和人类和谐共生。

0.jpg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丛书旨在选取一个个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标识,解读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梳理中华五千年积累的文脉和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人们能系统、全面地认识中国。

分量重、有趣新奇的知识点和大量珍贵的老照片是《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的三大特色。该书被五洲传播出版社选为《中国人文标识》系列丛书之一,而且与京剧、长城等标识列为第一辑出场,足以显示大熊猫的分量。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同时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喜爱的动物明星。《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为大熊猫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国外友人们能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读懂中国故事。

虽然大熊猫长得极为相似,但在书中的大熊猫们一个个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人生精彩,“熊生”亦精彩,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因截肢成为“三脚猫”但仍然坚强生活的大熊猫“戴立”;凭借自己的表演才能被选为亚运会吉祥物的大熊猫“巴斯”;以一己之力挽救整个种族的大熊猫“盼盼”。透过作者的文字,书中的每一只大熊猫都变得与众不同起来。除了有趣的熊猫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大熊猫妈妈是如何训练幼崽的?除了竹子,大熊猫还喜欢吃什么?大熊猫是熊还是猫?大熊猫幼仔为什么那么小?这些问题都等着你打开书籍寻找答案。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的开篇是一张老照片,瞬间便将读者带回到1869年的春天。夹金山冰雪覆盖,一个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步履蹒跚地来到了这里,拉开了大熊猫的神秘面纱。书中有不少难得一见的老照片,从泛黄的照片颜色就能感受到它们的年代感。除了照片,文字也同样珍贵,作者是有着“熊猫记者”之称的《雅安日报》主任记者高富华,他与大熊猫打了几十年“交道”,前后著有《穿行在大熊猫村庄》《和平使者熊猫巴斯》《大熊猫史画(1869-2019)》等作品。其中《巴斯百年“风雨”》入选中国作协2006年度报告文学精选集。作者用了几十年时间了解熊猫习性、挖掘熊猫历史、传播熊猫文化,再将这些“收获”全部倾注在这本书里。所以,我们能看到大熊猫的形象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起来,许多深埋在历史里的故事,也被重新展现在你我面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礼”大熊猫从中国走向世界,带着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传递和平友善的文化精神,拉近了中外人民心灵的距离,走进世界民众的内心。20 世纪80 年代后,出于保护国宝和物种繁衍的考虑,中国停止对外赠送大熊猫,逐渐转为大熊猫中外合作研究。历经风雨,大熊猫芳华依然,魅力四射。大熊猫以其无可取代的多元价值和与生俱来的神奇魅力成为闪耀世界舞台的明星。

如今,一个纵横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出现在中国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上,这座公园是以国家的名义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的有效屏障。让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有荒野依旧的本来面貌,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因为它将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地球应该不只有人类,还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们。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这个世界才会生机勃勃、千姿百态、景象万千。

1.jpg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内页。(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2.jpg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内页。(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3.jpg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内页。(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4.jpg

《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内页。(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6587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