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项目达47个 数量居世界第二
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最新消息,随着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被列入遗产,联合国世界遗产项目已达1000个。其中,我国达到47个,数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大运河具有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修建年代久远、遗产类型丰富、利用功能多样、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保存下来的与大运河相关遗存总数已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的项目,由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整个项目横跨欧亚大陆,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的33处遗迹,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流通和对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丝绸之路在长途贸易、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典范,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童明康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
丝绸之路项目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包括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编辑 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