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啸》拟人手法的“蝴蝶”。(图片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提供)
《长风啸》女主角嘉泰。(图片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提供)
岁末,文化演出高峰期,一股清流喷涌而出。
11月25日—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的舞剧《长风啸》,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震撼首演。
两场演出观演票均销售一空,落幕时现场近千位观众起立鼓掌。“舞台效果绚烂壮丽,舞美设计及服装设计写意传神,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人性大爱,礼赞生命的舞剧主题打动人心”……专家纷纷点赞。
一个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舞剧,却同时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芳心”,奥妙何在?
“我们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长风啸》出品单位的“初心”,而探究舞剧创排和演出幕后故事,可管窥主创团队的精妙构思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
A
创作自信
东方绘画写意风格融贯西方极简主义
雄奇险峻的蜀山大峡谷,蜀江奔流;绝壁峭崖中,回荡着一缕神奇的风——长风。它时聚时散,时疾时缓,灵动缥缈又迅疾奔放,轻盈柔美而刚毅热烈,时而在大峡谷下探行,时而在石崖峭壁起舞……
舞剧《长风啸》讲述了一位以“风”为原型的神灵“长风”,因捕获了女娲补天时散落的一颗五彩石,拥有了一颗神奇跳动的心脏——灵心,随后化身为少年,在人间误伤壁虎嘉泰,历经一系列爱恨生死的奇遇故事。历经了人世间的欲望、争斗、爱恨、生死之后,长风领悟了人生真谛,真正成为了“人”。最终,长风献出自己生命的精髓,化为春风细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该剧编剧、导演马琳(国家一级导演)透露,“《长风啸》是一部以舞蹈本体属性为结构,以民间寓意故事为剧情内容,折射出人性冲突、人类命题,具有独特创意的原创东方神话舞剧。”
与近年来大多写实题材不同的是,《长风啸》融合西方极简主义与东方绘画的写意风格,力图兼顾厚重的历史感和轻盈空灵的东方特色。一阵清风一片叶,巍巍山河蜀道漫,配以时聚时散,时疾时缓,灵动缥缈又迅疾奔放,轻盈柔美而刚毅热烈的舞姿,点染出一幅东方泼墨画。“塑造‘长风’这个角色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主演索晶星坦言,不同于现实题材,“长风”是一个全新的原创神话中的角色,没有先例可供参考,要拿捏好“三分神,七分人”的特点并非易事。
但《长风啸》的写意风格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抽象中有具象,写意中有写实。”为了让观众能辩证地看到、听到、感受到“风”,马琳煞费苦心。剧中用风的成长过程隐喻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用狂风化为春风隐喻人的自身精神升华。绿色的风代表生命之春,红色的风代表战争,强风烘托黑白两族争斗的激烈,微风刻画出蜂鸟在花间飞舞的欢快。“本剧构思出奇,立意高,手法奇特,在四川鲜见。”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员盛长滨说。
B
团队自信
实力底蕴打磨多年灵感
《长风啸》排练历时半年,这是四川省歌舞剧院近年来排练时间最长的舞剧,再往前回溯,故事最初的雏形却酝酿了10年之久。
2007年,马琳无意间听到一个民间流传的真实故事。传说墙壁内一只壁虎被一枚钉子钉住了胸膛,被困在逼仄黑暗的空间里长达数年。在这漫长岁月里,柔弱的同类永不停歇地衔取食物喂养它,爱的给予让弱小的生命坚韧、神奇地活了下来。
“这让我对生命产生了巨大的感动和敬畏。”于是,马琳提炼出故事要素重新编码,巧妙地把让壁虎受困的那枚钉子换成了剧中主角“长风”恣意妄为射出的一支铁箭,而壁虎受困的墙壁也换成了蜀山山谷中的峭壁,男女主角“长风”与“嘉泰”就这样在同一时空“相遇”,由此铺陈该剧的叙事逻辑。
10年来,想法化作舞剧需要葆有“初心”和坚持创作的“恒心”,也需要雄厚的班底作支撑。四川省歌舞剧院建院60年来,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梅花奖”,中国舞蹈“荷花杯”作品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100多项殊荣。
而《长风啸》正是整合了四川省歌舞剧院及其优质艺术资源,集合了国内的一线主创阵容,这是四川省歌舞剧院继舞剧《家》、音乐剧《我是川军》之后,第三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舞剧目,“我很羡慕四川省歌舞剧院,年年搞大剧,有好的队伍,能出好的作品。”湖北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梅昌盛说。
C
文化自信
为文化原创力倾注“中国内核”
“舞剧《长风啸》有三大亮点:舞台美术、服装、音乐。”梅昌盛曾由衷地称赞,在总体审美体验上,该剧有深刻的思想情感思考;审美特征上,它追求中国优秀传统美学中的意象之韵。在富有想象力的形象中,赋予想要表达的内涵,是一部即将走向世界,展现东方的神奇、巴蜀的神秘的作品。
除了主要角色以外,剧中的钱币、铳枪、泪水、春风、鲜花、草等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由演员扮演,以体现万物有灵。可见《长风啸》的故事内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与包容”的“中国基因”,但向外勾勒出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共创美好家园的永恒追求,这种对幸福与和平的追求,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梦想。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创作个体,每个创作个体都该承担这份责任。”一方面,马琳在该舞剧的文化原创力里注入“中国基因”;另一方面,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某一处,而是放眼于人性大爱,描摹出人类战胜自我,克制无休止的欲望,学会尊重自然、懂得敬畏生命的历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珊认为,《长风啸》清朗洒脱的舞美和大爱无形的寄予,悲悯而冲淡、凝重而空灵、沉郁而超拔的舞蹈呈现,彰显了瑰丽奇炫的艺术魅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关切。
而四川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鸣浩也有自己独特的观后感:“《长风啸》对人性复归与大爱的主题探索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具有超越种族和国度的人类共通性。”“人类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是众多文学艺术作品共同的母题。《长风啸》所寄予的深刻思考,正紧扣着这一母题。而这,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艺作品要肩负沟通交流重要责任,表达人类共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创新探索。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