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专家寄语话剧《苏东坡》: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6日 11:17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余如波 袁丽霞

话剧《苏东坡》剧照。四川人艺供图

结束了北京的两场演出,由眉山市和四川人艺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热度未减。“昨晚看完这部戏,我找来剧本连夜拜读。苏轼怎么成为苏东坡?苏东坡的精神是什么样的?主创用这出戏做出回答。”3月5日,话剧《苏东坡》专家研讨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的一番话引发共鸣。

  著名作家、学者,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认为,以话剧的形式表现苏东坡“特别难”,“历史人物生平通常比较零散、庞杂、日常化,很难组织成一个戏剧。”而话剧《苏东坡》尽管截取了主人公的部分生平,却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出苏东坡整体的政治生涯和心路历程,可谓“以小见大”。
  话剧《苏东坡》别致的舞台呈现方式,让不少专家学者耳目一新。戏剧教育家、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徐晓钟注意到,该剧引入了说书人、串场人等角色,安排他们在演出过程中“跳进跳出”,与观众充分互动。“观众既能关注剧情和人物的发展,同时又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予以思索,演员真挚、热情的表演,使作品渗透出哲思。”
  《苏东坡》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样令人动容。徐晓钟说,四川是戏剧艺术的高地,《苏东坡》同样颇具文化厚度。“这出戏写朝堂风波,写变法和反变法,写主人公经历多次废黜后依然贴近人民的灵魂……通过这些情节,它实质写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情操,彰显了我们民族可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诱发观众进行思索。”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则注意到《苏东坡》对历史名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廊里,有很多脊梁式的人物,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就是苏东坡。”仲呈祥说,对于苏东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人格和精神人格,话剧以艺术性的方式予以呈现,给观众带来思想启示和精神美感。“希望这个戏一步一个台阶,通过精加工越来越好、长演下去,成为四川乃至中国话剧史上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

专家点评
  仲呈祥:近年来,一些文艺作品盲目追求观赏性和感官刺激,冲淡乃至取消了本应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启示力和精神美感,造成艺术滑坡、审美滑坡。文艺作品应该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应该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我认为话剧《苏东坡》是一次成功实践,这个戏有高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艺术性。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来,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文艺创作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配置,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东坡这样的历史名人,他们的精神遗产正是值得今天汲取的宝贵资源。
  祝勇:我对苏东坡比较感兴趣,一是创作了一部纪录片,二是还写了一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话剧《苏东坡》充分调动了川剧等四川元素的特点,台上台下的互动发挥了话剧的优势,现场表演和台下观众情感互动,泪点和笑点该爆发的时候都爆发了,这是在影视上很难达到的效果。这出戏找到了非常好的形式,把我们对苏东坡和宋代知识分子的认识落实到舞台上。比如开场的时候,舞台中间放着一
辆车,我对主创由衷佩服。苏轼、苏辙的名字都和车有关,同时又有很强的隐匿性和象征性,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路径,联想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四川日报记者余如波袁丽霞整理)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