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牛灯舞闹春演出。受访者供图
模仿耕牛的越溪牛灯舞、农作时助兴的石坪山歌,这些发源于田间地头的民间农耕艺术,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而它们并没有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出历史舞台。3月22日,记者走进内江市威远县,感受省级非遗越溪牛灯舞和石坪山歌。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也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跳牛灯舞唱山歌 寻找田坝里的乡愁
越溪牛灯舞陈列室坐落在越溪镇吉祥村。在这间50平方米的房间里,村民曹根精向记者讲述了越溪牛灯舞的故事。
越溪牛灯舞过去称“牛儿灯”,始创于清朝中期,以放牧、农耕为背景进行创作,综合说、唱、走、跳等多种表演形式,模仿牛的各种动作,表现牛的憨厚。传统的牛头制作,先用毛笔在棉布上画上简单的花纹,然后蒙在簸箕上,再用橡胶球涂黑做成眼睛,缝上用棉花缝制的牛角。“牛头颜色不同,寓意也不同。”曹根精介绍说,“黄色象征庄稼丰收,红色象征着日子红火,而青色、黑色就是水牛的颜色,表现了牛与农耕密不可分的关系。”曹根精回忆,“过去,村子里没有路灯的时候,就有人拿着桐油灯、煤油灯为表演队照路,也就有了牛灯的说法。”
曹根精的岳父吴双林是牛灯舞第六代传人,他常年在外打工,心头最割舍不下的就是牛灯舞,后来创办这间陈列馆想将这一抹乡愁延续下去。
石坪山歌则起源于清代中期,兴起和传唱地主要在观英滩镇原石坪乡一带,是原生态的山歌。这种歌谣由“湖广填四川”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在观英滩镇竹塘村,村民们随口就能唱上一段旋律悠扬的歌谣。
从乡间到舞台 草根艺术演出“精致范儿”
无论是牛灯舞还是石坪山歌,随着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草根艺术,承载着乡愁的农耕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登上了舞台。从2002年开始,威远县文化馆就搜集、挖掘石坪山歌,还举行培训班,教山歌爱好者唱歌。
2012年9月,威远县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局组织石坪山歌节目参加四川省首届传统民歌大赛,获银奖,同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比赛中获民间组银奖。2013年,威远县文化馆把石坪山歌改编成了10分钟的小歌剧《石坪山歌》,斩获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多项奖项。从田间地头到舞台,石坪山歌也不断被打磨得更精细,更具观赏性。“原生态的节目比较单调,为了更适合舞台表演,我们专门请人来写剧本、编曲,加入了扁担、簸箕等道具,舞台动作也精心编排。”
越溪牛灯舞也开始走上舞台。传统牛灯舞,表演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故事性。近年来,牛灯舞的表演内容有了很大的调整,将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结合山歌、吹笛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性。
为旅游“种文化”农耕文化展新颜
泥土孕育的农耕文化,即使走得再远,也要在土地里扎得住根。威远县文化馆副馆长许永凤认为,文化旅游资源相嫁接或许是一条很好的路。
近年来,威远县宏扬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扬在竹塘村发展旅游业,但怎样让游客留下来?崔扬想到了“种文化”。他介绍,在竹塘村,石坪山歌爱好者组织了一个将近20人的演出队,能编排一些舞台演出,有些游客到竹塘村,点名要听石坪山歌,没有农活的村民也能很快组织表演,在家门口演一场,每人能赚几十元的演出费。
崔扬感触很深,“借助旅游,文化有了载体;植入文化,旅游走出了差异化道路。”
文化和旅游是互利共生,也是越溪牛灯舞理想的发展方向。2017年,吴双林的儿子吴志挺,向威远县委宣传部提交了一份《越溪牛灯舞发展计划书(2017年—2019年)》。吴志挺想以川南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为题材,形成多版本的演出形式,探寻牛灯舞的商业运作模式,打造半专业演艺团体,从而为旅游添砖加瓦。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