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辛夷花又开 ——“感恩奋进 治蜀兴川”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主题摄影采风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10:47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周春锋

“5·12”汶川大地震即将翻过十周年,那些曾经的极重灾区现在怎么样了?

2018年3月19-23日,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主办,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感恩奋进  治蜀兴川”——“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主题摄影采风活动举行。《中国艺术报》《文明》杂志,《中国摄影报》、人民网、《人民画报》、光明网、《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新社、《四川日报》等各大媒体摄影师以及我省摄影家李杰、陈宁、袁蓉荪等分赴“5·12”地震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北川县、德阳市绵竹市、阿坝州汶川县等地,用镜头感知灾后重建十年之变。

绵竹年画村   王平摄


感援建、搭快车,多重产业显活力

青川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又是余震集中区,全县房屋垮塌135万间,基础设施系统全面瘫痪,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坏。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青川幸福岛    郭莎莎摄


今年,3月20日,在青川县孔溪茶园,负责人李成向采风团做了介绍。“5·12”过后,在浙江的大力援建帮扶下,他的茶园从种植2000亩,年产2000斤,发展到种植两万亩,年产超过50万斤,产值2000万,出口海外。



川木耳种植基地    贾跃红摄


“我最想感谢的是浙江的援建,我以前骑着三轮车经营茶摊,到现在我的茶园产值超现在家里有了三辆小汽车,也住上了商品房,是浙江对我的无私帮扶,改造了我的观念,开拓了我的视野,学知识、学营销,把我从茶摊小贩变成了茶商。”回忆起这10年自己的变化,李成十分感慨。



青川幸福岛,拍张全家福    李燊摄


“没有他们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传递这份爱。我把在浙江学到的茶叶知识技术传授给乡亲。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1200多茶农,解决了部分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就业,下一步我们打算帮助三个贫困村35户贫困户产业脱贫。”

据了解,重建10年,全县县茶叶基地规模已达27.3万亩,涉及32个乡镇,3.11万户,124970人。

新发展茶叶良种示范基地6.7万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了32%。经统计,2017年茶叶产量达到了6630吨,实现产值9.22亿元。青川县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优势茶叶发展区域,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

除了茶产业,近年来,青川的生态农产品蜂蜜、木耳已经做强品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茶树村、金桥村等省级旅游示范村和白龙湖·幸福岛等3个国家级3A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体系,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在青川广场上的孩子们    李燊摄


青川还搭乘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快车,用好电子商务,给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浙江省的长效帮扶和阿里巴巴“七年帮扶之约”的帮助下,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质的飞跃”。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电商企业35家,个体网商300余家,网络零售额达到2.21亿元,涌现了全球十佳网商赵海伶、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敲钟人王淑娟等优秀网商代表,荣获“2016四川电商十强县”。


出废墟,谋新业,毁灭重生彰大爱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整座县城夷为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按照四川省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3月21日,采风团来到地震遗址,与全国多地前来北川的群众共同祭扫遇难同胞。


北川新城夜色     左右摄


在山东省的对口大力援建下,新北川于2009年5月在紧邻老北川县城的安县永昌镇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开始入住,2011年9月全面完成重建。

新的北川,以安昌河及两侧防护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新川路和永昌大道两侧为公共服务设施环,以永昌河及两侧绿地为休闲带,以禹王桥、巴拿恰(羌语:集市)商业步行街、抗震纪念园等设施为空间主轴,共同组成北川新县城“一廊、一环、一带、一轴”的城市格局。以尔玛、禹龙、新川、永昌小区为代表的主要居住功能区,以北川—山东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功能区,以县四套班子集中办公区为代表的行政中心,以图书馆、文化馆为代表的文化中心,以影剧院、川剧团为代表的艺术中心,与设施环上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城市基本功能,构造一座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城。


辛夷花开迎客来   风子摄


采风团途经江油九顶山,满山的辛夷花灿烂开放,当年的地震灾区生态已经恢复良好,旅游业也恢复了人气。走过老北川遗址废墟,走进美丽、和谐、富有安全感的新北川,一路上感悟毁灭与重生,感受大爱的力量。



采访组在北川采访当年从北川中学废墟里爬出来的高一学生何江   左右摄


现年26岁的何江,地震时从北川中学幸免,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造成锁骨粉碎性骨折外,更蒙受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医疗救护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何江在云南完成了身心康复。

地震中,何江家里经营的摩托车店铺损失惨重,生意遭到毁灭性打击,生活陷入困境。困难当头,何家没有放弃希望,在政府两年免息创业贷款的支持下,何江与父亲何三茂成功开始了汽贸生意,销售起汽车。在北川,何氏汽贸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意也渐渐红火。

“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人与人互助是多么重要。在云南康复期间,有学生、记者、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来医院看望我,为我送书送鲜花,送安慰和祝福,更重要的是给我提供了心理救助,那段时间,来自外界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如果没有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就此沉沦了。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投身公益事业,力量大就多做一些,力量不够就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何江回忆起地震康复的心路历程,感慨道。

开启新生活的何江践行了他的承诺。何氏父子决定,每卖出一辆车,固定拿出20元利润做公益。并通过“百度北川吧”、北川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大队和共青团志愿大队等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发挥自家里做汽贸生意的优势,有公益活动需要,何氏父子出人出车,父子两人加入羌风爱心团队,投身助学助老助残和“三献”(献血,献骨髓,器官捐献)工作,团队建成以来共完成大中小型活动240余场,就在当前,在团队的对接努力下,一位北川爱心企业家准备帮扶北川46位贫困学生,以帮助其完成学业。


敢奋斗,重规划,文旅结合兴产业

地震前4个月,绵竹玄郎沟村刘小蓉家刚搬进多年奋斗建成的新居。“5·12”地震来袭,多年努力化为废墟,丈夫也不幸遇难。上中学的儿子因此性情大变。多方打击让她的生活陷入绝望。天灾人不弃,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很快到来,给与他们新生的鼓励,随着重建工作的逐渐开展,他们从山里搬到了镇上新的安置房,有了新的住所。

安置下来后,怎么生活?政府鼓励她开了农家乐,2010年,在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她在绵竹棚花村搭建了仅一间房的农家乐,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到经营上来,经过这些年努力奋斗,农家乐慢慢扩建,已小有规模。她笑着告诉记者,每年农家乐从开春到国庆节都有生意,经营成果很明显,收入有了保障。这时,儿子也渐渐康复和成长,生活步入正轨。

如今十年过去,儿子已经26岁,毕业后在成都工作。她也逐渐走出了阴霾,准备好了组建新的家庭,共同经营农家乐,经营起红火的生活。

刘小蓉的案例不是孤立的。在绵竹年画村,采风团了解了震后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在“5·12”大地震中,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遭到了沉重打击,著名的年画村被毁殆尽,年画博物馆受损关闭。然而,绵竹年画人没有倒下,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着历史,接迎着挑战。

2009年1月15日举办的“第八届绵竹年画艺术节”是5.12地震灾后举办的首次年画节,绵竹年画人从受灾的挫折中走出来,向前来参加年画节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解放军官兵、援建者、志愿者介绍年画作品。地震虽然给绵竹年画带来了损失,影响了市场,但各地来绵竹救灾援建者,回家时都会带绵竹年画作为礼物,政府也着力推出绵竹年画。经过多方努力,地震后一度清冷的绵竹年画在过年时又重新火起来了。


绵竹棚花村   赵若姝摄


绵竹南派年画的传承人陈云禄、陈刚父子二人,经营的年画公司有30余名画工。在绵竹城乡远近闻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火爆的年画市场让陈氏年画企业找到新的希望。现在每月订单都有2000到3000张,画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大家都觉得有奔头。他们制作的绵竹年画已成了品牌,很多国际买家慕名而来,还开通了互联网销售。以陈氏画坊为龙头从事年画的生产经营,带动了射箭台村的年画产业。现在村里有近50人从事年画产业,年产量达20万件,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

陈氏年画一家的变化也成为绵竹年画发展的一个缩影。将年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使绵竹年画挣脱旧有束缚,创新技艺、丰富品种,使年画产品更加丰富多彩。目前,绵竹有数十家年画经营实体,常年从业人员近万人。当年,射箭台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绵竹市政府以箭台村为核心,打造了以年画产业为主的年画村,将民间木版年画产业化,使得年画村内画坊作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村里还有十多家农户开办了“年画农家乐”,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

无论是刘小蓉家红火的农家乐事业,还是年画村的振作发展,这背后有着绵竹市震后更大的发展布局。绵竹市确立了“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发展定位。绵竹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绵竹的旅游产业已经具备较好的承载基础。灾后重建以来,绵竹市将发展的重心和驱动力转移到新兴的文旅产业上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绵竹建设“文旅名城”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2016年11月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绵竹榜上有名,是四川17家创建单位之一、德阳唯一的创建单位。绵竹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指出,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实现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逐步从景点向景区转变、景区向目的地转变,将整个绵竹全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构建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有机整体,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西部健康养老基地、大九寨环线重要游客集散地、成都平原特色休闲度假目的地”四张旅游名片,提升“酒乡画城·山水绵竹”的城市品质。


人心聚,起坚城,改天换地已十年

在汶川县映秀镇,由纪念旅游区、城镇生活区和恢复生产区三大功能区构成的崭新新城区见证着援建方广东东莞与映秀的牢固情谊。3月23日,在纪念旅游区的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向采风团讲述了他的震后十年。

汶川水磨镇   冰久摄



采访组在映秀采访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   风子摄


“5·12”前,杨云刚在驾校做教练,妻子在映秀小学帮厨,地震发生后家里成了废墟,失去了生计,好在家人都在。这时候,一个河南前来救灾的朋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借给他20多万元,帮助他买了一辆大货车,他跑起了运输,生活有了起色。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他发现,来映秀的游客逐渐增加,餐饮服务供不应求。在政府免税、贷款等有关政策的扶持下,他开了一家饭店,取名:“博爱新村”。现在饭店生意红火,旺季一天的流水超过一万元,全家人齐上阵还需招聘六七个帮工,去年实现纯利润十多万元。

“今年我打算把2楼装修成包间,扩充店面。给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说到未来的打算,杨云刚充满希望。

经历了灾难洗礼又重生,杨云刚一家的经历是映秀重建的缩影。在人流如织、百业兴旺的新映秀街头,奔忙的映秀人举手投足中透出乐观、积极的精神,作为震中和极重灾区,如今的映秀已经成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川西北羌藏特色名镇。

映秀镇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决定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由广东东莞对口援建,上海同济大学担任主要规划设计。结构采用了钢结构、轻钢结构、框架结构等,抗震技术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十三项之多。同时,何镜堂、吴良镛、贝聿铭、保罗.安德鲁、周福玲等大师的作品都在其中,因此重建之后的映秀镇就是一个抗震建筑的博物馆。

映秀镇整个重建规划结合高山河谷地形,将映秀城镇生活功能沿岷江布局,形成城市生活发展带,连接映秀小学遗址,汶川“5·12”地震抗震纪念馆、地震震中遗址纪念园等形成地震遗址纪念带;沿映秀大道,构筑精神传承轴等。据悉,先进抗震技术包括钢结构与盖板加强型梁柱节点连接技术、粘滞阻尼器消能支撑减震技术、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现在的映秀建筑能够扛得住八级地震。

此次活动,四川省摄协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在采风途中还召开了研讨会等工作,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3月23日,“感恩奋进  治蜀兴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主题摄影采风活动圆满结束。四川省文联将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的纪念日子里,举办影像纪念活动,具体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组织片稿,策划并实施。致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致敬伟大的灾后重建精神!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7793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