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往事随笔”——李致《四爸巴金》《铭记在心》《昔日足迹》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4日 11:31 来源: 四川文艺网

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李致著作

“往事随笔”——《四爸巴金》《铭记在心》《昔日足迹》出版发行


“往事随笔”是四川天地出版社在巴金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套力作,包括《四爸巴金》《铭记在心》《昔日足迹》三本,收录160多篇文章,70多万字,两百多幅珍贵照片。

《四爸巴金》中,作家李致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巴金的侄子,记录了与巴金六十多年的交往,贯穿了巴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从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侧面,呈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巴金形象。全书共41篇,写作跨度近30年。所写文章围绕巴金展开,或写作者、亲友与巴金的亲情,或写作者与巴金的交往,或写作者与巴金在文学上的探讨,或写作者聆听巴金的心声,或写现当代作家与巴金的交往与情谊,一件件事情,一个个细节,拉近了读者与巴金的距离。在这种零距离的文字表现之下,读者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血肉丰满、人情味十足、充满爱的巴金。这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巴金、亲近巴金的作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同时,也为研究巴金和巴金作品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素材。不可否认,李致在写巴金的同时,也写出了巴金对他的影响。用马识途的话来说:巴金的人格力量,无疑在李致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相信,这种影响也会传递给读者,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铭记在心》中,作者李致回顾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以及他生命旅途中难忘的人和事。主要记叙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胡耀邦、贺龙、邓小平、张爱萍等)、有关领导,以及文化名人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感人事迹。全书从小处着手,大处落笔,文风平实、晓畅,于一个个细节的温婉、曲折处,为读者还原了一段共和国的历史,有其独特的价值。李致一直把理解别人,作为自己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温暖。读者也可以从李致铭记在心的人中汲取力量。

《昔日足迹》从作者李致的童年时代写起,历经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参加工作后的锻炼,以及经历特殊年代的考验,直至离休之后的忙碌生活。近80年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李致一生所恪守的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真、善、美,为国家、民族兴盛所做的无私奉献。同时,在反映纯真美好的童年,激情昂然的少年,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老年生活时,李致又为读者勾勒出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的某些景象,折射出国家的风云变幻。恰如诗人沈重所说,李致的诸多篇章,总是与时代风云紧紧相扣,事情也许都是平凡的,却从平凡中反映出高尚的情操、温暖的人情,加之作者的坦诚,便更觉其可亲。

三本书以“往事随笔”为题,串起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渐渐悟出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也串起了作者满满的深情,一点一滴,记录下来便是感人至真的文字;还串起了读者一颗颗求知向善的心,从巴金到老一辈革命家,从作家和艺术家再到一些平凡和善良的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人类心灵的伟大和历史本真的一面。

毫不夸张地说,李致的书写,从叙事中见真情,在平常中蕴伟力,于细微处传递正能量,不求技巧花哨,难见华丽辞藻,却具有直抵读者内心深处的强大穿透力。他的散文,是文学作品,也是个人化的历史记录,在四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澄秋)


该套书的相关评论:

李致的书写从叙事中见真情,在平常中蕴伟力,于细微传递正能量,不求技巧花哨,难见华丽辞藻,却具有直抵读者内心深处的强大穿透力。他的作品是个人化的历史记录,在四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四爸巴金》封底语:

离开世界之前,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你可能理解我多一些。

——巴金

巴金的人格力量,无疑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

——革命家、作家马识途

由于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人物传记、辞典一类文体难以涉及的生动细节,因而早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评论家吴野

《昔日足迹》封底语:

他追求的是一种认真的、实实在在的朴实文风,值得提倡:他的写作态度是一种严谨负责绝不草率的态度,值得称道。

——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

他走过一段很长的路,这几十年里,他渐渐悟出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他把自己在这几十年里这一点,那一点的感情认真记录下来,积累起来,渐渐变成了一篇一篇的文字,这就是李致,平静的、朴实的李致。

——评论家廖全京

李致写过一篇含泪微笑的《白发》。文章内讴歌了许多“纯洁和崇高”的白发,他自己的白发也渐渐增多。我从他朴实真诚的文字中,闻到了阵阵“白发的芬芳”,像素兰,平淡而持久。

——诗人沈重

《铭记在心》封底语:

作者从体物阅世到立意命题,从布局谋篇到写形取象,无不追求一个“真”字。作者叙述的是真话,描写的是真境,抒发的是真情,揭示的是真相,正是作者在作品中发出的这种“真”的呼唤,也必将在读者心灵中和情感上获得“真”的应和。

——作家、评论家马献廷(天津)

诸多篇章,总是与时代风云紧紧相扣,事情也许都是平凡的,却从平凡中折射出高尚的情操,温暖的人情,加之作者的坦诚,便更觉其可亲。

——诗人沈重

心扉向读者敞开,向生活敞开,像历史敞开。告诉你,他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空间。

——评论家廖全京


作家李致

附:作者李致简介

李致,生于一九二九年,早年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投身学生运动,一九四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本想当话剧演员,因服从分配,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社、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文革”中备受冲击。改革开放时期,先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四川省出版总社社长、四川省政协秘书长。一九九一年至二〇〇九年任四川省文联主席。虽然当过“官”员,实则仍是一介书生。中学时期在报刊发表习作,并因此在“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受到审查。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所写文章集中在几本以白描见长的“往事随笔”之中。二〇一三年获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指出:李致继承巴金的说真话的精神,“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

李致(右)与巴金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