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作为四川省川剧院“百戏储备”工程的首批剧目,由川剧表演艺术家何伯杰执导的《包公赔情》正式启动排练。为更好地传承传统川剧折子戏,省川剧院于今年5月启动了“百戏储备”工程,邀请川剧老艺术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指导中青年演员传承、排练、储备一批经典折子戏。
“这里的手势应该打得再开一些。”5月28日下午3点,四川省川剧院的剧场内锣鼓时响时断,川剧老艺术家何伯杰身穿大红袍戏服,不时叫停锣鼓,为青年演员乔绍富和刘燕说戏。台词、唱腔、动作到手势、站位、表情,每一个细节,何伯杰都一丝不苟。虽然已经年近80岁,但他仍坚持带着两位年轻演员一遍又一遍地走戏。
离何伯杰不远,在剧场外的一片空地上,被誉为“谢花脸”的川剧老艺术家谢正新也正带着青年演员夏昌荣排练《东窗修本》。
首批“百戏储备”工程,省川剧院共选了《包公赔情》《东窗修本》《单刀会》《踏纱帽》《逼侄赴科》《扈家庄》6个经典折子戏。省川剧院院长陈淳说,老艺术家传承下来的经典折子戏是川剧最宝贵的财富,“百戏储备”工程把老艺术家请回舞台,让他们手把手教戏,就是希望能把这些财富更好地传承下去。
翻看首批排演剧目,涉及到川剧行当中的生角、旦角、净角等不同行当。陈淳说,选择剧目的标准除了经典之外,还要考虑平衡不同的行当。而在省川剧院的计划里,“百戏储备”工程是一项一箭三雕的长期工程。
第一只“雕”是恢复传统剧目,储备优秀折子戏。“百戏储备”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一百个川剧经典折子戏的恢复和复排工作。
第二只“雕”则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培养和锻炼一批中青年演员。“第一批剧目,我们就有16个中青年演员上台排戏。”配合“百戏储备”工程,省川剧院还联动了全省10多家川剧院团组建了川剧友邻联盟,期待借机能够整合全省川剧院团的剧目、人才和市场资源。借助这个联盟,省川剧院还邀请到重庆市兄弟院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来担任此次“百戏储备”工程的指导老师。“川剧的传承和振兴不能只靠一家院团,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把川剧更好地传承下去。”陈淳说。
有人有戏有观众,第三只“雕”正是观众。从6月开始,首批排演的6个剧目都将陆续在省川剧院的“周日戏聚”惠民演出中上演。陈淳说,“既锻炼了演员,又培养了观众,确实是一举多得。”
(编辑 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