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欢歌》是目前中国官方收藏的最大中国人物画,未来将择机亮相金色大厅——
近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央位置更换国画作品,《胡杨礼赞》取代了原来的《幽燕金秋图》。其实,人民大会堂藏画中同样有四川画家的手笔:2013年9月,川音美院副院长、画家贺丹晨与其团队创作的巨幅中国画《民族欢歌》,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这件宽17米、高3.5米的作品,从起草到完成足足历时15个月。它是目前中国官方收藏的最大中国人物画,将在未来择机亮相金色大厅。
《爱我中华》激发灵感
贺丹晨创作《民族欢歌》,颇有些机缘巧合。2012年3月,贺丹晨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准备更新馆藏作品,他有心一试。“能在人民大会堂展示作品的,过去都是傅抱石、关山月等大家。对于画家来讲,这是对艺术的肯定,也是非常高的荣誉。”
“能不能把握机会,完全在于创作的内容和质量。”为此,贺丹晨特意到人民大会堂寻找灵感,站在金色大厅东面墙边,他仿佛看到56个民族的人们在祖国大地上欢歌笑语的场景。回到成都后,贺丹晨试着画了几幅草稿,始终觉得画面过于局促。“苦苦思索了将近一个月,有天突然想到《爱我中华》这首歌,越听越有感觉,一下子就觉得画面好处理了:56个民族的人们载歌载舞,背景就是喜马拉雅山脉、长江、黄河……”
按这样的思路,贺丹晨对画面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前后画了10张草稿,最终获得肯定。2012年6月,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发出邀请函,正式将创作《民族欢歌》的任务交予贺丹晨。2013年1月开始,贺丹晨用了4个半月,独立完成《民族欢歌》第一稿。一切似乎很顺利。
群策群力完成创作
没想到,画完之后,贺丹晨横看竖看就是不满意。“当初画第一稿时,还是用自己擅长的写意甚至大写意形式来表现,局部看起来的确漂亮。但是这么巨大的一幅作品,摆在金色大厅那样的环境中,笔墨之间、人物之间就有些‘打架’的地方,显得把控不好。”“自己都看不上眼的东西,不能贸然交上去。”贺丹晨决定另起炉灶。与第一稿不同的是,这次他找来广东、湖南、北京等地近十位朋友共同完成。他们有些从事油画,对色彩十分敏感,有些擅长传统山水画,有些对画面整体的把握很有心得。大家群策群力,将油画、唐卡、壁画等特色融入创作,探索出色皴法、油墨法、勾填法等技法。
素材搜集也颇费精力,贺丹晨等人扛上摄影装备,四处寻找适合画面表现的人物。“还在川音舞蹈系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穿上本民族服装,摆姿势或跳一段。我们就现场记录下来,详细绘制成素描稿。”贺丹晨说,第二稿的创作从2013年5月持续至当年9月。“每天工作10个小时,周末和节假日都不休息。这期间本该举办婚礼,因为创作一推再推,后来干脆就取消了。还好,妻子非常理解和支持。”
(编辑 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