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巴蜀盛开越剧花”——记四川省文化馆巴蜀越剧团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6日 15:55 来源: 四川文艺网

  “巴蜀盛开越剧花”   

                                          ——记四川省文化馆巴蜀越剧团  

(唐  杰)

 

  组建团队,亮相蓉城

  

三月的成都,春暖花开,万紫千红。

  3月29日下午2点,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戏剧艺术厅可谓是热闹非凡,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每月末周六的越剧专场演出。这也是成都目前唯一一支坚持每月演出一场的越剧团,她就是——四川省文化馆巴蜀越剧团。这支越剧之花已经在成都文化宫盛开了六年时光,至今仍散发出她怡人的芳香。

  说起戏剧,成都人大都知道本土的川剧和北方传过来的京剧,而越剧作为江浙一带的地方剧种,人们了解的就不是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曲《梁祝——“十八相送”》集合了邹华、施晓梅、陈美珍、樊米英、张杰、冯幸丽、陈丹妮、刘萍等成都八位酷爱越剧的姐妹们。她们在众多越剧爱好者中脱颖而出,最先把越剧表演展示给了成都观众。由这八姐妹组成的“十八剧组”就此诞生了,这就是巴蜀越剧团的前身,也是最初的演员班底。

  成都有众多的越剧爱好者,而从未有过专业或业余的的越剧团队。为让更多的越剧爱好者欣赏到这一剧种的艺术魅力,八姐妹便产生了组建剧团的想法,由后来任团长的邹华牵头,向四川省文化馆提出申请,经馆领导研究批准后,他们立即着手准备,一边组织人员,一边购置道具、添置服装。通过半年的筹备,在省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9月10日,越剧团就这样正式挂牌“营业”了。

2005年9月10日,巴蜀越剧团成立大会。

  建团后,在首任团长邹华的带领下,姐妹们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排练一段一又段、一出又一出的越剧唱段和折戏片段。他们进院校、到社区;他们去景区、进乡镇;各类专题活动以及节庆日也都有他们的身影。期间,先后参加了川大戏剧节、锦里七夕节、洛带旅游节、春节、元宵节、百联天府中秋节等演出活动50余场。,观众达一万余人次。

  巴蜀越剧团是一个管理规范、作风严谨的演出团队。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们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现有成员38人,其中演员25人,老中青三结合。年轻演员占总人数的60%,全都来自本市各个行业。其中,90%为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除了演员外,还设有音响师,舞台监督、剧务等专职人员。通过几年的演艺实践,年轻演员现已成为团里的骨干力量。

  驻场演出,走上正轨

  2008年3月初,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新宫开业,戏剧艺术厅的京剧、川剧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经常都得加座,好多观众还得事先预定座票。一天,越剧团的一位朱老师无意中看到这种情景,便和在场工作的文化宫文艺科唐杰科长聊天。聊中得知,她是巴蜀越剧团的一位演员,现在省文化馆参加活动。唐科长听说成都还有这样一支越剧团队,为了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便正式邀请他们进驻戏剧艺术厅每月演出一场。朱老师回去后,立刻和他们的第二任团长刘平汇报,通过双方多次沟通,于当月签订了演出协议。四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巴蜀越剧团在文化宫正式登台亮相,终于结束了往日流动演出的状况,走上了正轨。几年下来,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体,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铁杆儿粉丝。截止2013年12月止,他们已经在文化宫演出了近70场越剧专场,观众近万人次,受到广大越剧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2012年5月19日,巴蜀越剧团与重庆沙坪坝区文化馆群星越剧团联合演出的《西厢记》片段。

  聘用导师,提高技艺

  为了提高技艺,越剧团在建团初期,就邀请了重庆市越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戴明敏为指导老师,帮助剧团指导排练。戴老师根剧剧团的实际情况,演员水平的高底,分别开办了初级、高级训练班,并经省文化馆同意,剧团集体强化训练了半年。目前,戴老师是剧团的导演,不定期的举行基本功培训。演员每周集中排练两天,花旦和小生分组训练基本功,指派专人负责。演员按剧组由老师指导排戏。有了戴老师这样尽职尽责专业导演的指导,剧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剧目也积累不少。目前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本);

  《红楼梦》系列的《读西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黛玉葬花》、《宝玉夜祭》、《宝玉哭灵》等;

  《追鱼》系列的《碧波潭》、《鲤鱼出水》、《书房会》、《观灯》等;

  《白蛇传》系列的《西湖山水》、《合钵》、《哭塔》、《护塔》等;

  《情探》系列的《送别》、《行路》、《阳告》、《活捉王魁》等以及《孔雀东南飞》《打金枝》《何文秀》《碧玉簪》等近百个折戏和唱段。2012年,戴明敏老师已由四川省文化馆正式聘任为剧团的艺术指导。

  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促进友谊,增强团结,更好的向兄弟团队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他们高超的表演水平,是剧团的任务之一。剧团不定期的组织团员自费外出学习。几年来,先后组织团员上重庆、下贵阳,赴西安进行交流演出,开展联谊活动。他们还与上海、浙江地区的专业演员保持友好关系,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每年组织到沪、浙地区的专业团体观摩学习一次以上,获取越剧的前沿信息。他们还请川剧老师指导,拜川剧老师为师,吸取兄弟剧种的精髓,了解戏剧发展动向。2012年,剧团演员多次前往京、浙、沪、深圳、香港等地向越剧专业剧团观摩学习。同时,还参加了成都市文化馆举办的四省市的联合演出以及杜甫草堂艺术节演出。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5月19日,该团与重庆群星越剧团联合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梦想剧场举办了一场“越剧精品折戏专场”公演,全场300个座位全部售出,收到各界好评。

  赛场角逐,成绩斐然

  剧团成立以来,为了锻炼新人,多次派出演员参加各类比赛。

  2005年,演员刘豫丽表演的《送信》在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越剧节”中荣获银奖;许开炜、刘豫丽表演的该剧本年度又获得成都市艺术团体中、青年演员比赛戏剧组铜奖。

  2006年,刘萍表演的《菱花镜》在浙江省电视台、绍兴市文广局联合举办的“越剧戏迷擂台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7年,王蘅表演的《宝玉夜祭》在成都市戏剧家协会举办的“梨园秀”——成都首届青少年戏剧艺术选拔赛中荣获特等奖;许开炜、雷芸表演的《惜别离》获得演出奖。

  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说2005年首任团长邹华领头组建了巴蜀越剧团,为剧团的成立、建设、对外演出付出了很多的艰辛,为剧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2008年初,二任团长刘萍则带领大家圆满地完成了在文化宫近70场的折戏专场演出及各类交流演出,使剧团更上一层楼。2013年8月,新上任的第三任团长许开炜表示:一定不辜负大家对她的信任,带领团委会7人小组,团结全体演职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队伍管理、节目创新、表现形式、培养新人等方面多下功夫,为剧团今后更好的发展,为实现蓉城越剧人的越剧梦而努力奋斗!

  2014年5月1日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