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非遗+”项目牵手率最高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7日 09:19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张良娟

    蜀锦蜀绣创新产品研发、蜀风雅韵驻场演出、羌绣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古来美集“非遗+互联网”……翻开非遗节招商项目手册,记者发现,在近120个文化产业项目中,非遗项目有近20个,类型多样,既有单一的手工技艺和演艺项目,也有打“非遗”牌的综合性文旅开发项目、文化产业园区项目。
    而最终成功签约的项目中,“非遗+”项目的牵手率明显高于单一项目。
7个非遗签约项目,6个“非遗+”
    14个签约项目中,7个项目和非遗有关。其中,有6个项目是依托非遗做加法的文化项目。这其中,“非遗+旅游”则占据了大多数。
    绵阳平武的走马羌寨羌绣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羌绣做加法,通过羌绣文化产品、羌族特色演艺娱乐、羌族传统村落等不同业态,构建一条羌族文化旅游产业链。而成都平落古镇的《凤求凰》文化产业园则选择了“+非遗”,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在古镇中植入当地非遗竹麻号子、竹编工艺等文化元素,以期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在邛海彝族文化之窗项目的签约席上,身材高大的荷兰YALP集团全球总裁本十分惹眼。他签约的这个项目,开展的是“非遗+体验”的尝试。“彝族火把节的音乐、舞蹈,彝族传统竞技项目,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设计成为有趣的体验游戏。”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全球多个国家开展过类似的项目。“成都,是我们在中国的第一站。”
    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合作方、原乡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CEO周莉告诉记者:“非遗元素可以变成各种游戏,这个项目尝试着把非遗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借助文化创意的力量来传承非遗。”
为非遗做减法,保税仓库为非遗搭平台
    和其他项目相反,另一个成功签约的非遗项目——成都国际非遗节保税服务项目,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按照正常的渠道,国外参展的非遗艺术家报关、通关可能需要1至3个月,但是以后通过我们的保税仓库,我们可以把时间缩短至3天。”保税服务项目实施主体、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董事长温雪倩说,这次他们是和非遗节组委会签的约。双方计划以非遗节为平台,搭建起境外非遗文化及产品入境参展、交易的绿色通道。
    成都市非遗办主任刘洪告诉记者:“这次非遗节我们专门开设了国际手工技艺馆,希望从这次非遗节开始,能有更多的国际非遗项目来到成都,加快推进世界非遗产品集散地的建设。”“不仅如此,通过我们的平台,未来四川的非遗艺术品走出去也更便捷。”温雪倩表示,自己非常看好非遗节这个平台,公司也将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非遗艺术品的相关工作。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