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是四川和重庆地区文化的总称,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蜀文化则以成都为中心,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巴蜀文化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10月27日,“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作为一场备受关注的两地院展,将在四川省美术馆开展,展出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百名知名艺术家的上百件艺术品,其中不乏名家大腕的精品和代表作,颇显学术水准和地域艺术特色。展览持续至11月2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览对推广天府画派十分重要
“提起成渝两地的人文情感,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俗语: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提起本次展览,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认为,推广天府画派,不能不提到重庆。本次展览名为《从解放碑到宽巷子》,这是继去年在重庆美术馆举办的成渝艺术家交流展《成渝影响》之后两地艺术的又一次对等展。今年在成都的展览,强化了“双城双百人”的概念,两次遴选不完全相同的艺术家注重了不同的时间节点。“他们的作品确实能反映成渝艺术发展现状、学术定位、个性特质、风格趋向,透过去年和今年的参展作品,我们已经很清晰地看到了天府画派的轮廓和定式。这个展览作为天府画派的特别邀请展是举足轻重的,对天府画派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的意愿是,将通过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专题性展览,扩大两地艺术家在艺术和学术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成渝巴蜀在艺术联展中合二为一
“这场展览把人为分开的成渝巴蜀在艺术联展中又合二为一了。”川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成都画院顾问林木这样概括此次展览:“这次画展名义上是成都画院与重庆画院两院联展,实则是成渝两地,乃至巴蜀两地美术的一次集中亮相,意义颇不一般。”
他说,成都画院与重庆画院建院时间大致相仿,一个是1981年,一个是1980年,且基本网罗了两地大多数名画家,加之两个画院又都有多个画种,故两地的代表性画家大致都在画院之中。“此次展览,把建院以来数十年间所有的院内画家及院聘画家皆包括在内,成都画院又特邀了个别非本院四川的名家参展,故此次展览,虽号两院联展,实属成渝之展。去年,在重庆举办的《成渝影响》展览即是如此。今年,此系列联展将从重庆移到成都,从解放碑到宽巷子,是成渝美术的又一盛事。”
林木本身是重庆人,毕业于西师,先后工作于川美和川大,顾问于成都画院。“四川美院虽在重庆,‘四川’之名分仍舍不得丢。成渝一家,于此可见。成渝两地本属一家,重庆直辖后,行政区划上分了家,文化联系上仍是分不开的。以前四川地区两个重要的美术院校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师大美术系(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几十年来毕业生都分布四川各地,又集中成渝两地,今天成都地区新建起来的数十个美术院系,其院系领导及教学骨干也少有不是这两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两个画院的画家主力亦大多来自这两所院校。”
林木表示,成渝两地本属一家,但成渝两地巴蜀文化自古有别。“川东之人彪悍,豪放,有码头文化的野道,出军人,出将军;成都地区天府之国,蜀人斯文,雅致,性格温和,富文艺才情,出作家,出文人。故两地人才虽交流频繁,然桔南枳北之变,亦人文地理之异。”展览中成都作品多反映川西地理人文,或境界深幽,或笔墨平淡,就是高山大川,也多属雅逸深邃趣致。即使油画版画,亦多优美轻松。“亦如躺着竹靠椅喝茶轻声细语聊天的成都茶范儿。”重庆作品则不论国画油画,多都市意象,多阳刚大气,多爆烈冲突,“语不惊人死不休”。“重庆版画那黑白崭然巨幛大幅,亦有重庆江湖浩然之气。岂非 ‘交通茶馆’立冲冲木条凳上‘大声武气’、‘吹牛’之茶风!看来,躺椅加条凳,优美加阳刚,成都加重庆,我们在两地院展中,把人为分开的成渝巴蜀在艺术联展中又合二为一。”
联展推进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创造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成都画院顾问魏学峰从史学的角度对此次联展进行了定位。他说,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交流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又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文化直接孕育和影响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富有地域色彩的艺术流派。两地画院也有许多相似,都有多画种,多学科的艺术机构,他们分别代表着地域性绘画艺术的发展变迁,不同路径的探索,彼此融合、碰撞,共同推动着当代美术的发展。上世纪许多老一辈艺术家同时活跃于巴蜀两地,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此次联展是以团体的智慧和力量自觉主动地推进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创造,尽管艺术家风格不同,但可以相互吸收他人的优长,真正的艺术大家是超越了地理环境,从而把文化因素和审美的价值判断融汇到自己作品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来。
(编辑 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