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感恩红色之旅 扎根人民送温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3日 22:31 来源: 巴中日报
作者: 张敬伟

   感恩红色之旅   扎根人民送温情

 —中国曲协、省文联百余名艺术家赴革命老区巴中开展采风创作暨文艺惠民活动纪实

十月的初冬,到处寒意袭人,而在革命老区巴中却洋溢着阵阵暖意。

10月22日至28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百余位艺术家赴革命老区巴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基层”采风创作暨文化惠民活动。艺术家们驱车上千公里,奔赴巴中市南江、通江、巴州区、恩阳区。历时七天六夜,他们越群山、跨沟壑、穿深涧,冒风雨,深入老区基层,为老区人民送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盛宴,深切感受老区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精神的无限魅力,红色沃土,绿色宝库,人民幸福,以及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文化春风浩荡巴山笑开颜

连日来,从乌云密布、细雨霏霏到天气转晴、阳光灿烂,天公作美,艺术家无私奉献,真情演绎,感天动地。老区人民乐享精神大餐和视觉盛宴。

送欢笑,文化惠民。22日至28日,赴巴中参加文艺演出的艺术家们分别在南江县、通江县、恩阳区、巴州区开展了5场文艺演出,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欢乐与喜悦。

23日早上8点,清晨的光雾山烟雾缭绕,哗哗的寒溪河流淌着,奔流不息。光雾山镇广场早已人头攒动,人们翘首以盼,离家住普陀村的支部书记熊顺虎,见记者在舞台边,调试照相机,上前搭话:“好久开演,节目好看吗?我天刚麻麻亮,打起电筒来的!”一脸的期盼。“10点钟,准时举行!”正在舞台边指挥演员彩排、头戴遮阳帽的执行导演付修林急忙挥手作答。几十位演员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走台、合演。

“好,下一个节目,音乐,响起!。”整整两个小时,付修林手拿话筒,一边指挥节目排演一边纠正一些小细节。他告诉记者,这些演员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歌曲演唱者与伴舞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合作,所以需要密切配合。同时,演员还需要熟悉舞台,歌唱者需要熟悉话筒等。“昨晚我们就排演了一部分节目,排演到10点才结束。”

早上6点,天还没亮,演员们就起床洗漱、化妆、换服装。何琪是前进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她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很辛苦,但是能够在老区观众面前展现自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来到巴中,为当地群众表演。”

“我家住对门山梁梁上,来了两个多小时,就等节目开演。”25日上午9点,通江县王坪村铁血丹心广场,村民何光华对记者说,演出还未开始,他就早早守候在舞台旁。“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送文化慰问老区人民,一年也看得到二、三次演出,但每一次都非常期待精彩的文艺节目,特别是有弘扬正能量积极意义的好节目,因为这些节目都是我们老百姓喜爱的!”一句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晓得今天这里有表演,我们早早地就出发了。”同样早到的还有61岁的赵怀芹,她告诉记者,从自己家到王坪村要走半个多小时,一家人早上8点多就出门了。“家人都来了,毕竟在我们农村看大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赵怀芹饱含期待。

记者现场看到,人们笑容满面,扶老携幼,沙溪镇的学生们早早搬来板凳,鱼贯而入,秩序井然。

舞蹈表演《天边的红云》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随后,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魔术《奇妙瞬间》、相声《颂歌献老区》轮番上演,好戏连台。

凭空变出纷飞的鸽子,将撕碎的报纸还原,奇妙的魔术表演看得观众目不转睛。瞬间变脸,口吐火光、令人眩目的川剧绝技,技艺精湛的杂技表演,唱腔优美的含灯大鼓,宛转悠扬,风趣幽默的小品和相声……一个个精彩节目,一阵阵掌声欢笑,高潮迭起。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歌唱家罗蓉一曲声情并茂的红色经典在群山间激荡,仿佛回到了八十多年前川陕苏区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群山苍翠,英烈有灵。

丹心广场,一片欢腾。

歌声、笑声,掌声,音乐、汇成欢乐的海洋。

在巴人广场,在南江朝阳广场,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郭达的风趣幽默的演出,惹得现场近万名观众,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原本我是听说郭达要来,才来看节目的,没想到好看的节目这么多,真后悔没有早点过来。”巴中市民刘仕群说。

“ 这些节目真是很好看,办得太好了,比电视里演出的节目还要真切些,真希望以后艺术家们多来!”39岁的市民虎良红说,当被问道最喜欢哪个节目时,她的小女儿抢声回答,“最喜欢那个魔术,太神奇了,我以后也想去学魔术!”

精彩的演出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还吸引了外地游客。来自上海的宋先生说,自己本来已经结束了在巴中的旅行,但听说第二天晚上在广场有文艺演出,还有郭达要来,就推迟了回家。

节目内容丰富,观众反响强烈。继南江和通江两场文艺演出后结束,26日上午10点半,演出团又在恩阳进行了第三场文艺演出。

“我们原计划只打算在巴中开演4场,但是观众反应很热烈,为回馈老区人民的友好热情,所以临时决定在恩阳加演一场。”惠民演出执行导演付修林说。就在当天晚上,演出团驱车去在巴州区巴人广场开展了第四场演出,27日又在南江光雾山镇广场开展了第五场演出。“虽然时间很紧凑,工作节奏紧张,但是全体演职人员都很认真负责,我们被红军精神感召着,使命和感恩,来回报老区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场演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处演出。”付修林说。据初步统计,连续5场惠民演出,现场观众达10万人次。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老区吸取创作源泉

10月23日,秋日的光雾山绵绵细雨,云雾缭绕,山色朦胧。山间深红浅黄的枫叶衬托着光雾山的灿烂壮美。一路上,移步一景,如行画中。艺术家们赞不绝口。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拍摄记录,用微信、QQ传给朋友分享。记者看到,其中有几位老艺术家还当场拿出了速写本,用画笔将美景素描速写。

“虽然下雨了,但山中云雾缭绕,山非山,云非云,雾非雾,有一种特别的诗意,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很有启发。”惠民演出执行导演付修林说,“到巴中基层采风,更重要的是向老区人民学习,获取精神养份,在未来的创作中,会有更多的动力和更丰富的创作资源。”

美丽壮观的光雾山,红叶飘飘天然画廊、瑰丽神奇的诺水河溶洞、富有川北民俗特色的恩阳古镇、镶刻着十万红军英名的将帅碑林,……七天六夜的长途跋涉,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青山,一条条清澈荡漾的溪流,一幕幕真实感人的场景,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一声声乡音亲切呼唤,象电影一样在眼前闪现。

“这几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巴中人民的友好热情,观赏到了这一方红色土地的秀丽,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采风活动。”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朱常棣感慨地说,“巴中的山好水好风光好,人情味儿特别浓,以后我还要来采风,把祖国如此壮丽的山水画出来,共享给大家。”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银耳是通江最为人熟知的特产。10月24日,省文联一行来到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参观了“裕德源”银耳基地和通江银耳博物馆,近距离体验通江银耳文化。

很多人喝过银耳汤,却不知银耳是怎样生长的。所以,临江银耳种植基地,随处可见被黑色麻布覆盖的耳坊。一桩桩一排排椴木上朵朵银花盛开,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浓厚兴趣。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大棚被称为“耳堂”,“之所以在堂外覆盖黑色麻布,是因为银耳属于‘好氧、厌光、喜湿的腐生真菌’,培育讲究‘七分阴三分阳’。”

大家边走边看,或拿出相机拍摄,或执笔记录。成都市美协副主席姚叶红表示,这是第一次看到生长中的银耳,在他眼中,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绿色山珍。参观完后,艺术家们争先恐后狂掏腰包购买银耳。“为老区人民做点贡献,我当然要多买点啦。”省音协副主席罗蓉幽默地说道。

中国书协会员、广元市书协主席马林表示,这几天参观了光雾山、游览了诺水河,每到一处都让他有创作的灵动,巴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革命英雄辈出,川人出川抗击日寇的壮烈,犹如一部灿烂的壮美的篇章,此行让他灵魂接受洗礼。

    

激情迸发,即兴创作,留给老区艺术精品

革命老区巴中,这块红军精神润育的土地,在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成为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和红色革命摇篮。歌颂、感恩、接受传统教育、回报老区人民成为艺术家这次红色之旅的主题。在巴中的每天每夜,他们被传扬革命故事所感动,被革命遗迹遗址所感动,被老区山水自然生态资源所感慨万千,被老区人民取得的扶贫攻坚成就萦怀。

我拿什么回报你们呢?每位艺术家心海荡漾涟漪,采风,创作,升华,积淀,艺术灵感和巴中自然人文元素在脑海里发酵、充盈,裂变。

铺一页宣纸在案,饱蘸笔墨,胸有成竹,或细细勾勒,或恣意挥洒……

在书画创作笔会现场,无论是在时尚宽敞的大厅,还是在小巧玲珑的楼阁,无论是在古韵悠悠的书斋,还是在小桥流水的庭院,艺术家们凝神静思,创意构思,捕捉生活的灵感,画家们纷纷书写胸臆,将景致点染勾画,山水画、工笔画、水墨画、水彩画,技法独具,匠心独运。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万紫千红的怒放牡丹,灵动飘逸的翩翩仕女仙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的古镇,或大气磅礴的群山逶迤,或高山流水福地洞天,或古朴典雅的古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书法家们则运用精湛的笔墨技巧,笔走龙蛇,或遒劲雄浑,或飘逸灵动,创作出一幅幅书体新颖、文质兼美的精品力作。与现场观众分享创作的情趣和艺术氛围。

在艺术家采风期间,我市共开展了4场书画创作笔会,书画作品近千幅。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为老区留下了丹青铁画、书卷墨宝等艺术精品。为巴中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送来了浩荡春风。

“作为艺术家代表团,大家更多是想把我们的书画作品送给老区,把文化养分留给老区,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美协理事、四川省美协主席阿鸽兴奋地说。

“当年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么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并向先烈致敬。”中国美协会员、高级美术师杨云感叹说,“同时我们画家也要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丰富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为老区文化繁荣略尽绵薄之力。”

艺术家敬业精神和严谨工作态度令人振奋,令人感动。在恩阳古镇大栈房,四川山水画会长朱常棣在古镇对面进行长时间观察后,胸有成竹,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技法,用笔独到,点画细若蚊足,画了近2个小时候,作品才完成一半,见时间很紧,准备回成都再画3个小时,作品完成后将邮寄给恩阳区。“出作品,就要严谨认真对待!”一头银发,让这位拥有70年画龄的智者,精神矍铄,和蔼可敬。

10月26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向巴中授予中华曲艺传播基地牌匾。27日,又授予南江县“结对子、种文化”基层文化联系点匾额,以助推巴中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缅怀先烈,感受心灵洗礼   

从22日下午五点起,7天时间里,艺术家一行一下车,不顾旅途劳顿,参观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诺水河镇楼子“九大院”、通江银耳博物馆、恩阳古镇等地,实地感受了巴中红色文化与红军精神,并前往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26日上午10点,艺术家们来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参观,缅怀革命先烈。当了解到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446位将军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艺术家们连连赞叹。“这块红土地的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艺术家们说。

这次红色之旅,郭达并不是的第一次巴中行,13年前他就来过巴中。“在人们原有的印象中,巴中是一个边远的贫困山区。可是到了巴中之后,才发现巴中发展很快,真是变化巨大。”他感慨地对记者说,“革命老区巴中的发展欣欣向荣,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郭达坦言,“我父亲是一名烈士,这次来到巴中演出,对我非常有意义。”郭达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辈的生命换来的,只有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才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巴中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作为一名军旅艺术家,感到非常开心。”

“以前只知道革命来之不易,但今天才真正感受到这一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共和国的诞生,牺牲的烈士很伟大。”在刻满10万烈士英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墙前,艺术家孟夏热泪盈眶。她的亲人参加了红军,英勇牺牲,唏嘘感慨。

连续几天的奋战,150余位艺术家给这次文化惠民圆满的画上了句号。正如省文联党组书记蒋东生总结的那样,这次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来的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无论是惠民演出,还是采风创作,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一个人言苦言累,每个人出色圆满完成了光荣任务和使命,为革命老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点赞。

巴山无墨千秋画,蜀水无弦万古琴。

历史铭记,革命老区铭记,老区人铭刻在心。


记者手记:这次活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人民创作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文化惠民盛会。记者全程跟踪采访,10月22日至28日,艺术家们七天六夜深入老区基层,科学规范,认真负责,敬业严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老区人民乐享文化艺术精神大餐,视觉盛宴,充分体现了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艺术追求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是我们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典范。

 (编辑 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