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如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6月12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共17国的艺术家分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儿童剧5个小组,围绕“联系当代艺术创作中实际发生的具体案例,分享可供借鉴和相互启示的经验”的主题,展开思想交锋。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应该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在空间呈现上要贴近现实生活。
表达方式年轻态,增强艺术吸引力
当代艺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是此次论坛最引人关注的议题。爱沙尼亚传统音乐中心主任塔尔莫介绍,在爱沙尼亚,曾经出现过传统音乐无人问津的局面,竖笛、手风琴等传统乐器也备受冷遇。而让传统艺术走出凋敝的困境,离不开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当爱沙尼亚传统音乐中心关注到音乐节对年轻群体的影响力后,立刻聚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传统音乐表演者,通过室外音乐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我们首次举办传统音乐节时,观众还不到1000人次,而现在超过2.5万人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而马其顿跨艺术文化中心每年推出新作品时,都会邀请世界各地大学生前来观看,并给出改进意见。“他们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这种交流,为学院和作品注入了许多活力。”马其顿跨艺术文化中心主席瑞赛亚说。
多业态整合,扩展艺术空间
如何让艺术走进现实生活?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托米斯拉夫介绍,自2011年起,该学院发起一个名为“城市视觉艺术”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与公众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学院还与自然科学学院合作,艺术家在科学家的指导下,通过显微镜观察浮游藻类的形态、结构,然后用绘画、雕塑、装饰艺术等表现出来。微观世界的艺术化,激发了许多观众的好奇,科学家们也因此推出微生物培训课程。“既提高了公众的审美,也增强了公众对环境的认知。”
在立陶宛考纳斯国家话剧院,除了演出,还会进行很多的艺术相关活动,比如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剧院首席执行官埃吉迪尤斯说:“在剧院创立的戏剧学校里,对戏剧爱好者进行培训。同时,剧院还建立了戏剧工厂,为年轻的创作者提供通往专业戏剧舞台的跳板。我们还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专业人士为年轻的创作者答疑解惑。”
除了线下艺术空间的扩展,线上的艺术空间也正在搭建。华艺互联网(北京)网络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邵泽辉说:“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基于互联网+演艺的核心理念,将演出行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搭建一个信息汇总沟通互助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直接找到想要的演出内容,演出团体可以找到合适的剧场档期,编剧和导演能够找到合适剧本的演员,演出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