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第一期培训班在绵阳开课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5日 09:49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文/春明 图/丁一

李兵做开班动员。

本网讯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相关工作要求,2015年10月14日至15日,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第一期培训班在绵阳开课。培训班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在开班仪式上作动员报告,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马培松致辞,来自我省各行业的100余名文艺评论工作者参加了培训课。

李兵在动员报告中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他提出以这次文艺评论骨干培训为新的起点,把文艺评论摆在文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实。他说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入研究文艺评论介入文艺创作和展演的途径方法手段,掌握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主动权、话语权,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得到乐的愉悦、情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评论家协会要抓紧思考谋划四川文艺评论如何出作品出人才,要积极规划文艺评论课题,制定和完善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机制和成果评估激励机制,评论家们也要积极向评协出谋划策,也可以直接给省文联建言献策。   

第二,他提出以这次骨干培训为新的契机,加强修为,勇于担当,在全省营造良好的文艺批评氛围,并采取有力措施真正发挥文艺评论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谈到,与文艺创作的现状相比,与人们对文艺鉴赏的需求相比,评论还很不够。如何通过改善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和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习总书记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激浊扬清,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坚决清除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文化毒瘤”,还文艺一片净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二是要把握“好作品”标准,努力创作时代需要的优秀作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三是要坚持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新风尚。  

他指出,文艺评论家重任在肩,要站得稳立场、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起得了作用。要坚决抵制和克服利益交换、人情世故、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要提倡讲真话(是什么说什么)、讲实话(不违背事实和艺术规律)、讲正话(正面引导、提倡正能量)、讲人话(以人民为中心,对百姓说话,让人看得懂)。   

他特别讲到,为了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力量,发挥好各级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积极作用,省文联将采取五项重大措施:一是加大四川省文艺类政府最高奖“巴蜀文艺奖”的理论评论奖名额;二是建立文艺理论评论课题申报扶持制度,凡申报课题获得批准即给予创作扶持;三是设立优秀文艺理论评论作品特别稿酬专项资金,凡理论评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将以特别稿酬的形式获得专项奖励;四是将文艺理论评论年度规划课题经费纳入年度创作经费预算;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文艺理论评论英才推培计划。在将评协干部纳入全省文联系统年度培训计划的同时,对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家将实施专门推荐培养,并在职称评定、协会任职和推荐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三,通过这次培训,认真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迅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在推动传统阵地强强联合、形成合力,集中发声、多点发声,提升整体话语权的同时,省文联将主动联合中央在川媒体和省级有关媒体,共建共享文艺评论栏目,拓展评论空间。此外还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文艺评论理论网站建设,支持社会综合类网站甚至商业网站的文艺文化频道开辟文艺评论专栏。

14日上午,仲呈祥授课。

14日下午,李明泉授课。

15日上午,彭程授课。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等专家和学者为学员授课。仲呈祥围绕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结合多年文艺评论工作实践,以老一辈评论家事例破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民与人民性”、“中华美学精神”、“艺术评价标准”等相关理论和批评实践问题。彭程以《关于报纸文艺评论工作的一些思考》等课题,带来了《光明日报》在文艺评论工作中的新鲜思路。李明泉以《期待评论川军的辉煌崛起》为题,总结四川评论成绩,展望四川评论未来。

在一天半的培训课程中,学员们认真听课,广泛议论,对讲课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交流,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对全国文艺事业、四川文艺评论的新未来充满期望,满怀信心。

(编辑 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