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记忆密码》剧照。(四川人艺供图)
话剧《记忆密码》剧照。(四川人艺供图)
昨晚四川人艺大型话剧《记忆密码》在德阳试演看哭不少现场观众。8月20日上午,话剧《记忆密码》专家研讨会便紧锣密鼓地成都举行。欧阳逸冰、王晓鹰、李法曾、罗大军等十余位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文艺界专家为《记忆密码》“把脉”,也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他们昨天晚上看到的《记忆密码》。
关键词1:生活与人性
“什么是美?”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说自己看《美的哲学》这本书时,常常自问:“为什么书中说‘生活就是美’的呢?”看了《记忆密码》以后,欧阳逸冰说在话剧里,生活不一定只是把观众爱看的摆出来,把不爱看的剔除掉,而是将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阳光与阴霾一起展现,而正是因为阴霾背后有太阳,痛苦中产生真正的快乐,让作品显示出弥足珍贵的生活魅力。“它不是把生活最震撼最丰富的部分拿出来,而是整个生活本身,是一出非常感人的好戏。”
欧阳逸冰总结,其实三线建设题材的文艺作品很多,但《记忆密码》是编剧导演和主创在我们70年生活海洋中举起一抔浪花,它就像水晶石一样展现出世界的光辉,中国70年的光辉。它是苦与乐,是崇高与卑贱,是圣洁与污秽混合在一起,它不是分解,是化合。不少专家也表示,正是因为话剧探讨着人性的复杂,其中的救赎与和解,才让故事更显得动人。
关键词2:诗意初心
此外,现场还有不少专家提到了“诗意”二字。《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说:“这是我近些年来看四川人艺的戏里面,个人最喜爱的,也是近几年特别好的戏,它纯净而热烈,有着一种诗意的初心。”她进一步分析,《记忆密码》不是凭空讲故事本身,不是凭空直叙的,直奔主题的拿情节去讲述一个我们在之前已经设定好了的主题,而是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挖掘那代人的内心,演出了那一代人的情感史,更重要的是写了记忆史,它书写了五六十年代的状态,编剧李亭用女性独有的视角,给予了这部戏情感和美好的表达,还有关于攀枝花三代人的“折叠青春”,来表达“三线建设者”对祖国的爱国初心。
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李亭的叙述的结构方式,然后加上导演王定山用他充满想象,充满诗意的舞台的处理,形成了一个诗意化的舞台叙述。在《记忆密码》中,导演将舞台变成了多边形的画框,它可以是前行中的草地,也可以是炉火正旺的砖窑,这个画框像一个时空隧道,又具有指向性和象征意义,通向五六十年代那一批奋斗者内心的美好。
关键词3:音乐主题曲
《记忆密码》中有一段主题曲《爱的光亮》,是由四川著名音乐人刘党庆创作的,刘党庆此前与谭维维、廖昌永、马薇等歌手合作,这次操刀《记忆密码》的主题曲,用朗朗上口的歌词配上了略带苏俄风情的旋律,被在场不少专家一致认为是电影的“出彩之笔”。
曾因饰演诸葛亮等角色被观众熟知的国家一级演员李法曾说,这首歌曲穿全剧,与剧情紧密相连,唱到最后非常感人,也引人联想。“好的音乐第一要好听,第二要贴切,好的音乐不是音乐会,是要为戏服务,为人物服务的,如果服务了就是好的。”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注意到一个细节,观众在看到两位男女主角相遇时,想鼓掌又不敢大声鼓掌,在灯光的暗示下,观众又开始鼓掌。“灯光非常细腻,这是老剧院大导演,成熟的灯光舞美才能做到的。”再配上那首主题曲,从一开始被禁止唱到最后唱得那么开怀,情感起伏拿捏得也非常好。
“品相好,起点高。”是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等不少专家对《记忆密码》的评价,希望它是一部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能称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话剧黑马。同时,专家针对胡干事等人物角色、小蛇等剧情、人物对白、演员表现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期待《记忆密码》在经过一次次精心“打磨”后,将以更高的艺术水平,面对10月在成都首演和之后巡演的观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