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新文艺群体发展峰会暨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就如何促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个体工作者即“文艺四新”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展开热烈讨论。记者了解到,此次峰会,专门形成了”促进新文艺群体发展、推动新时代文化兴盛“的成都倡议,呼吁深刻认识其特殊价值,帮助解决其发展困境,并最终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全国首次就新文艺如何发展的四川方案。
此次”成都倡议“,针对5个方面进行了呼吁,分别为深刻认识新文艺群体特殊价值、戮力发挥新文艺群体独特功能、切实解决新文艺群体发展困境、不断强化新文艺群体改革创新以及跟踪开展新文艺群体理论研究。倡议执笔人、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认为,新文艺群体不依赖财政拨款,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管理,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丰富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人民需求为要务,以市场繁荣为己任,不断开拓新文艺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出“人民的艺术”“艺术为人民"的全新形象,成长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在此背景下,应当不断加强新文艺群体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先导的现代科技应用及推广,拓展新的文艺形态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一批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新经济空间,文化+订制、文化+IP授权等新经济模式,文化+社交、文化+电商等新经济平台,引导新文艺群体勇做新文化经济发展先锋,不断推出饱含创造激情和时代精神的新文艺产品和服务。
然而,新文艺群体也面临种种发展困境。因此呼吁为新文艺群体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社会环境,破除身份歧视和认同偏见,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在政治地位、宣传舆论、职称评定、荣誉评奖、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文艺四新”与体制内文艺人士同等待遇,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公平竞争环境。探索制定新职业、新专业技术岗位的评定评级办法。建立与“文艺四新”经常性联系平台,多为他们在深入生活、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倡议还呼吁支持新文艺群体搭建各种行业聪明及文创金融合作平台以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提升文艺创作和传播水平,增强“文艺四新”核心竞争力。支持“文艺四新”充分运用海外平台,推动文化艺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新文艺生产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倡议还呼吁对新文艺群体展开理论研究。倡议认为新文艺实践的丰富性内在要求文艺学观念的开放性和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依托“文艺四新”的实践突破,建构有效解读当下文艺实践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更为务实和素朴,引导实践探索向着艺术卓越性的境界迈进,向着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迈进,提炼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核心概念、范畴、标识性符号,使文艺学研究能够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在理论的发展中回应现实问题,以中国审美经验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气派。
倡议全文如下: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2019年10月11日,新文艺群体发展峰会暨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就如何促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个体工作者即“文艺四新”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展开热烈讨论,特向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深刻认识新文艺群体特殊价值。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文艺创作传播发生嬗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他们不依赖财政拨款,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管理,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丰富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人民需求为要务,以市场繁荣为己任,以服务创新为优势,以文旅强国为目标,勤练内功,强基固本,推动新文艺健康发展;秉承大道,守正创新,恪守新文艺美学品格;勤学善思,吐故纳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开拓新文艺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出“人民的艺术”“艺术为人民"的全新形象,成长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二、戮力发挥新文艺群体独特功能。“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加强对新文艺群体发展引领,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作用,需要不断加强新文艺群体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先导的现代科技应用及推广,拓展新的文艺形态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一批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新经济空间,文化+订制、文化+IP授权等新经济模式,文化+社交、文化+电商等新经济平台,引导新文艺群体勇做新文化经济发展先锋,不断推出饱含创造激情和时代精神的新文艺产品和服务。
三、切实解决新文艺群体发展困境。“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为新文艺群体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社会环境,破除身份歧视和认同偏见,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在政治地位、宣传舆论、职称评定、荣誉评奖、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文艺四新”与体制内文艺人士同等待遇,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公平竞争环境。探索制定新职业、新专业技术岗位的评定评级办法。建立与“文艺四新”经常性联系平台,多为他们在深入生活、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四、不断强化新文艺群体改革创新。主动融入文化强国建设大潮,支持新文艺群体建立舞台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音乐产业、非遗传习、博物馆聚落等行业联盟。搭建文创金融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版权贷、文创贷、科创贷、孵化资金、风投资金、天使资金等金融资本,切实解决“文艺四新”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提升文艺创作和传播水平,增强“文艺四新”核心竞争力。支持“文艺四新”充分运用海外平台,推动文化艺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新文艺生产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跟踪开展新文艺群体理论研究。新文艺实践的丰富性内在要求文艺学观念的开放性和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依托“文艺四新”的实践突破,建构有效解读当下文艺实践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更为务实和素朴,引导实践探索向着艺术卓越性的境界迈进,向着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迈进,提炼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核心概念、范畴、标识性符号,使文艺学研究能够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在理论的发展中回应现实问题,以中国审美经验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气派。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新文艺群体的发展演变和不舍追求,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向。只要有如星辰般明丽的高尚情操,就有可与日月同辉闪耀的才华。新文艺群体的征程无穷期,创新无穷期,光荣无穷期。
二○一九年十月于成都
(执笔人:李明泉,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