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孜康巴藏区调研回蓉,脑子里全是经过的每一个县各不相同、各美其美的藏式民居和各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此时就接到中国知识出版社孙老师电话,说《中国名城名镇名村四川恩阳卷》已后期排版,让抓紧写省卷序言。
不由得脑子里又浮现出刚去过的甘孜州一些城镇乡村的美景,如乡城县的“白藏房”,梯形样式,房顶一圈棕红色,点缀有圆点、方块的白色图案。每年在当地的传召节前,人们采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掺水搅拌,从房墙上淋下,直到变白。不仅美观,防晒防雨,更包含颂平安、祈美好之寓意。藏式民居在道孚县则突出木石结构,花窗内饰雕梁画栋、华丽美观﹍﹍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县市的建筑已是千城一面,无差异无美感,仅存的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也随着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步伐逐步空心化,有的急遽消失。这也是为什么自2012年起,国家正式将“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了保护名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说:“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历史文化是一次性的,如果失去就没有了。我们可以大兴土木,再建高楼,但那些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有文化记忆的场所,一旦毁损,便不可复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这是我们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的贡献。我们走过的历程可以是一个个朝政更迭,一次次文化兴衰,其演变的历史故事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上的城镇乡村,从中,人类得以回望走过的路,认清自己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DNA,从而展望未来。
截止目前,我国先后公布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15座,7批3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四川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历史文化名镇31个,历史文化名村37个。古城、古镇、古村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甚至那一个个老井、古树、寨墙、牌坊、匾额、戏台、碑记,述说的不仅仅是岁月,更是我们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所在。而加上一个“名”字,则更彰显出的悠久历史、厚重的文化和独特的风貌,值得去保护、珍视。
中国民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精神,在全国推出“中国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一个重大项目,得到各省学者、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成果丰硕。
四川民协选了巴中市恩阳古镇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莫洛村作为试点,先行出书。一个是历史悠久,且被红色文化浸润的土地。市民协意识到位,积极响应。执笔的陈俊作为巴中民协副主席非常熟悉、热爱当地民间文化。另一个则是典型的嘉绒藏族村,省民协副主席、川大藏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李锦,带学生在此做过多次的考察调研。后续我们会按中国民协的部署,逐步编辑出版更多名城、名镇、名村图书,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使之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有更多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中每一个不同样貌的城镇村寨产生了解的渴望,从而催生尊重、保护的意愿和措施。
今年十月,我们国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祖国的强盛让世人瞩目,让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无比自豪。祖国是由我们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构成,是由这块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构成,是山水间土地上的每一个城市、村镇构成。我们保护好国家已命名的名城名镇名村,也就保护了我们的文明根脉和精神家园。
台湾女作家席慕蓉在一首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说的是跨越岁月的对家乡的思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乡愁,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但安放乡愁这棵树需要空间,这空间有山川地貌、历史文化包裹,这空间正是我们生活其中,需要不断维护发展的城镇村寨。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孟子这句话。乡愁的永恒魅力也在于多样性,在于我们生长在风情万种、美美与共的城镇村寨,这与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进步是并行不悖的。愿乡愁这棵树,在中华大地美成诗。
(作者:孟燕,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