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李杰 镜头内外你我都是角儿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08:59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余如波

《取南郡》中的曹仁 (李杰 摄)

    这边,一身戎装的穆桂英,杏眼圆睁、英姿飒爽;那头,长髯及腰的曹操,面露疑色、拔剑出鞘。还有醉打山门的鲁智深、败走麦城的关羽、刚直不阿的包拯……5月24日,四川摄影家李杰个人艺术展“角儿——时空转换的文化想象”亮相成都大者国际艺术中心,38件川剧题材的摄影作品,让展厅内萦绕着浓浓的梨园味儿。
    与常见的戏曲摄影作品不同,李杰镜头中的“角儿”,还暗含着他对当今社会个体境遇的深深思考。
记录“角儿”,留下川剧之美
    李杰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然而对于川剧,他却自称外行,连唱腔都听不出门道。
    1986年,30岁的李杰被调去主编一本画刊,常去乡间拍摄民俗之类的素材,发现川剧在县城、乡镇流传甚广。不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茶馆为招揽生意,都会邀请川剧戏班或票友来唱一台。李杰这才开始关注川剧,时不时到乡间茶铺与戏迷聊天,在成都锦江剧场、悦来茶馆观看专业剧团演出、听票友打围鼓。
    改革开放后,由于影视文化、流行音乐的冲击,城市中的川剧逐渐走入低谷。一些优秀的年轻川剧苗子,也改行进入流行演艺圈或影视圈。对此,李杰深感忧虑,决定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和发现川剧中某些有代表性的、具有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审美特性的具象,同时也为川剧留下可考的史料。
    1993年,李杰离职开办起一家文化公司,开始着手拍摄川剧的“角儿”。他请来唐云丰、刚兴志、王厚盛等16位资深川剧演员,总共拍摄了192个川剧角色、200多个不同场景。“这组作品的拍摄是在摄影棚内完成,而非传统的川剧剧场。”李杰说,从穿戴、化妆到拍摄结束,每个场景耗时两三个小时,每天只能拍三四个场景,所以足足花了两年时间。
再现“角儿”,反思自我身份
这组作品拍摄完成后,便几乎尘封了20年,仅在四川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国川剧脸谱》中有所露面。2013年,李杰以“戏非戏”为主题,首次携这组作品参加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引起大者国际艺术中心的注意,这才促成在四川的首次展出。
    由于原片采用胶片拍摄,色彩十分艳丽,李杰在后期处理中提高了灰度,使其具有强烈的年代感。他还反复尝试用油画布、棉纸等载体进行喷绘,最终发现一种产自日本的绢,最能使作品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
    如此殚精竭虑地进行“再创作”,是因为“角儿”是李杰最早进入当代语境的作品,在其艺术履历中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戏曲舞台上的演员,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们,其实都是‘角儿’。历史上,戏曲角色被塑造成某种集体人格;现实中,我们每个个体又应该如何找到自我身份认同?这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焦虑。所以,观众看到的不光是‘角儿’,其实也是他们自己。”

(编辑 安小心)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