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阿诺穿着一件白色的中式对襟长衫,里面是黑色衬衣,有点中西合璧的意思。近两年来中国20多次的他,早已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
阿诺1943年出生于法国,1976年凭导演处女作《白与黑》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大胆启用真实动物表演的影片《熊的故事》曾震撼影坛,而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当属香港影星梁家辉出演的《情人》。
如今,由他执导,根据小说《狼图腾》改编的中法合拍同名电影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将于今年12月全球上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诺情不自禁模仿起狼的叫声来,他说“这触动了人类本能的感动”。
十年磨一剑
2004年,《狼图腾》出版后,现任中影集团副总裁、时任北京紫禁城一家公司总经理的张强便买下了五年电影摄制版权。他找遍中国几乎所有著名导演,得到的答复是:“小说我们非常喜欢,但拍不了。这电影根本没法拍。”
寻找了五年,导演依然没有下落,版权到期了,《狼图腾》成了畅销书,张强咬咬牙花了更多钱又买下五年版权。
直到找到世界最著名的动物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当时,阿诺正拿到《少年派》的剧本,然而,在读了《狼图腾》后,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部小说的普世价值”,以及他与作者类似的经历。
2009年,阿诺接下了《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导演工作。随后的准备和拍摄制作工作,持续了五年。
大概一年半的时间用来驯狼。第一次养了15只狼,眼看着要驯服了,结果全跑了;后来,法国电影《狼》的驯兽师安德鲁为《狼图腾》培养了最合适的狼。
拍摄持续了一年半,经历了春夏秋冬,经受了严峻的环境考验。拍摄时“最难搞定的大牌”还是狼,它们一天只工作一小时。阿诺的经验是,把狼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下,给它什么样的刺激它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时候等急了他就自己上,蹲在地上表演。
阿诺并不着急。他拍摄的影片,几乎每部都耗时漫长,却无不收获业界尊重。
拍电影最好的方式是“做回你自己”
“这是个关于北京知青在内蒙古探索人类与狼的关系的故事。作者的经历和我很相似。”阿诺说。
《狼图腾》作者姜戎到内蒙古的那年,阿诺也到了非洲。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被送到喀麦隆。
“一开始并不适应,渐渐地我发现那里的人非常有趣,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动物一起生活。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让我变得谦恭。”阿诺坦言,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他的生命会完全不同。
他眼里的《狼图腾》具有普世意义,“一个年轻的学生从北京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的文化冲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正如一个俄罗斯年轻人到了塞尔维亚,或是一个巴黎年轻人到了撒哈拉。”阿诺认为,《狼图腾》适合全世界的读者。
他认为,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姜戎完全合拍。“我不会刻意考虑电影的受众群。我做的仅仅是阅读原著、走访相关的地区,倾听当地人的讲述,然后和姜戎做长时间的交流。最后,我会尽力将所有东西呈现在荧幕上。”
“如果你在拍摄时走心,那么你拍出来的东西也一定能打动观众。你能做的其实只是要真诚点、做回你自己。这才是拍电影最好的方式,就像谈恋爱,大方坦诚,我就是这个样子,不管你喜不喜欢。说真话就好了。”他说。
拿《狼图腾》来说,姜戎写作时也不会考虑是写给谁看的,他只是写出了那个萦绕在心头的故事。
伟大的故事关乎全人类
阿诺一直很期待能在中国工作,“童年时中国就很吸引我,中影来找我时正是我想向中国这个美丽国家表达我内心所想的时候。”
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拍摄过程中,他看到很多中国人致力于保护环境,拯救自然。“这也积极地改变了我对当下中国的看法。”他说。
《狼图腾》的摄制,大部分是中国元素,团队中只有9个人是法国人,“和中国团队工作很容易,这也是我们电影的美妙之处。”他说,这部电影拍出来就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在剧中扮演知青杨克的演员窦骁谈及此次拍摄感慨道:“通过狼性和狼的眼睛,看到了蒙古族对长生天的敬仰,对狼性的敬仰,蒙古族对自然骨子里的悲悯和热爱。”
“在中国的这次拍摄经历是我有过最好的经历。”阿诺坦言,他用最真诚的态度表现每一个故事,也享受到作为电影人最大程度的自由。
“希望这部影片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狼和自然,聆听来自中华民族的灵魂声音。”阿诺看好《狼图腾》前景,他认为,伟大的故事不是关乎民族国家的,而是关乎人类与人性的。
(编辑 安小心)